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丰城东南,有座龙山。陆丰县令王之正在《金龙山种树记》中曰:“山不甚高,而地脉隆隆然,蜿蜒磅礴,势若连城复壁。——诚学者之藏修游息之善地矣!”早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陆丰知县陈冠世于龙山南麓建龙山书院,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龙山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成为陆丰最早的书院之一,1924年又改为“龙山中学”。从龙山书院到龙山中学的二百多年间,风起云涌,英才辈出。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主要领导之一的张威,就是当年从该校的学生领袖成长起来的陆丰县委书记。龙山中学师生继承先辈的革命光荣传统,龙起砚池朝北阙,山挥笔柱…  相似文献   

2.
鹅湖书院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F0002-F0002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曾在此“相与讲其所闻之学”,围绕“性理之道”进行哲学辩论,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  相似文献   

3.
关于清末安徽教育的几个问题吴毅安一、敬敷书院的性质与沿革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兴办时间最长的一所书院,设于清安徽省城安庆,创建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停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前后250年间曾三迁其址,数易其名。敬敷书院的前身是“培原”书院...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又名龟山书院。宁政和间,学者杨时“从京洛南旋,侨寓于此”,并聚诸贤讲学。元至正间废为东林庵。明了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顾允成兄弟于城东旧址重建。院户有中和.丽译、依庸三堂。中和堂祀孔子。院左修道南祠,祀杨时及宋明诸贤。书院重建后,顾宪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励、于孔兼辈讲学其中”。一时学者周仁在此聚会,雍容一堂,“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居林野,闻风响附,学会呈不能容”,为”吴中自古未有之盛。”书院所订《东林会约》,首列孔子、颜渊.曾参、子思、孟子语录,明确…  相似文献   

6.
[学校档案]浙江省奉化中学,是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南宋乾道年间宋代大儒朱熹提举浙东,“奉使循行”,从水路来到奉化,“泊舟龙津”至学宫讲学。嘉定四年(1211年),县令冯多福在朱熹泊舟之地建起“龙津馆”,史称“龙津书院”。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知县李前沣为办新学,将龙津书院改为龙津学堂。从学校创办至今,校名几度更改,校址几度更换,经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重困难。尤其在抗日战争时,学校辗转敌后,四次大迁,师生栉风沐雨,含辛茹苦,终使教坛常青,弦歌不辍。2000年在奉化城县江之畔,龙津书院遗址新建奉化中学新校舍,“龙津”从起点回到了终点,历史与现实在“龙津”的发源地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07,(7):F0003-F0003
龙山中学在以林群生校长为代表的勤政廉政、团结拼搏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文化、和谐、魅力”理念的引领下。组织全体龙中师生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两年来,以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收购改造供销大厦2万平方米的房产,为学校搭建了新的平台,增加学位1000个。为陆丰高中教育“扩容促优”作出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道年间兴起朴学之风,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在光绪年间掀起三湘新政之潮。再如崇实书院讲求“格致”,设置制造课程,开中国近代机械工业教育之先河等。作者认为,总结清代省会书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重点高校及学术研究基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太守吴秀开濬城濠,积土为岭,种植梅花,因名梅花岭,岭前建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著名徽商、藏书家马曰琯捐资在岭东重建书院,命名为“梅花书院”,后声名远播,其“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的核心教育思想历经400年风雨洗礼仍熠熠生辉。明末史可法领兵抗清,誓守城池,生前遗言,死后葬梅花岭。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于梅花岭修建史公祠,英烈忠魂与清芬之岭交相辉映。1947年,史公后裔史鉴先生倾其所有在史公祠内创办了可法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可法小学迁出史公祠,不断发展壮大,有了今天的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相似文献   

10.
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位于山西太原晋祠之侧,创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为明代“三朝功臣、两部阁老”王琼所建,后改名晋溪书院。  相似文献   

11.
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从宋初到清末,历时近千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书院的起源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据考证,“书院”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据《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以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考察其功债)于外”。可见官方的书院除刊辑经籍之外,还负责荐举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由此便聚集了一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 文士,而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而私人创建的书院有时间可考的应首推建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张九宗书院,在当时许多书院中具备讲学、授徒活动的书院,据志书记载仅有四所。即:“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的皇寮书院,“在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的松州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  相似文献   

12.
《教育情报参考》2006,(8):I0001-I0001
四川省隆昌一中是在康熙6年(1667年)创办的“金鹅书院”(后更名为莲峰书院)旧址上于1903年创建的。1978年定为内江地区重点中学,1982年定为四川省首批37所重点中学之一;1994、2002年经复查验收,分别命名为“四川省重点中学”、“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四川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07,(5X):F0002-F0002
建水县第一小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中心,学校始创于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原名“崇正书院”,至今已走过了170年的风雨历程。清临安知府郑绍谦在建院时,就明确提出了“恪守儒先为学之旨,窟理致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云南涌现出了一批爱国青年,追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民主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吕志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吕志伊,字大民,思茅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15岁前,先后就读于思茅厅思诚书院和普洱府宏远书院,少年时期即在同学辈中崭露头角,为其舅父、民国时期在云南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陈西屏先生所激赏月继入昆明经正书院深造。光绪二十七年(19()),乡试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时年仅20岁。光绪三十年(19w),公费选送日本留学,先入师范速…  相似文献   

15.
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办学形式,它不但对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自来开始,经元明至清,书院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组织已遍及各地.来定南渡后,浙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学者辈出,书院林立,而作为“文献之邦”的宁波,书院发展促进了宁波文化的昌盛繁荣和学术空气的空前活跃,故有“海滨邹鲁”之称.本文将对宋元明清这一时期宁波书院的发展情况作一粗浅的探求.一、不同时用的宁波书院(一)宋代,书院发展迅速唐末五代,政治紊乱,经济萧条,读书立…  相似文献   

16.
嵩阳书院     
在河南登封.五代后周时建于北嵩山南麓,初名太乙书院,又名太室书院。比前大魏太和八年(484年)在这里建有嵩阳寺,隋朝时改为嵩阳观。唐村改称太乙观。后唐清泰中送上皮或曾在此聚波讲学。后周时,隐居太乙观者,合盛义教不传,教育不振,乃以办学派教为己任,于是委准设立太乙书院(956本友右),宋是道三年(997年)赔名大立书院,并赔《九经》供应学者。号种二年(IO35年)款合西文(洛阳)官员重修书院s并赐额更名为“若阳”。知县王曾委准设院长掌管院务,并给田百亩供书院膳食等费用。送肽程项先后提举索山余福官,曾讲学于此,“昌…  相似文献   

17.
《广东教育》2014,(7):F0002-F0002
广州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30年,现应元路21号校区的前身是清代经学大家阮元在喜庆25年(1820)创立的“学海堂”书院,这里还是清代岭南著名的书院菊坡精舍、应元书院所在地,先后涌现了陈澧、朱次琦、梁鼎芬、梁启超等近代岭南的风流人物。清同治10年(1871),在应元书院攻读的顺德人梁耀枢高中辛未科状元,被传为“应元佳话”——文运昌盛,英才蔚起,给斯地赋予了神奇与灵秀。学校1956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广州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2007年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相似文献   

18.
曾小毅 《广东教育》2009,(7):127-128
今年初,我参加了区进修学校组织的“龙岗区骨干教师(香港)高级研修班”,深入到香港的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挂职学习。在学习期间.我们小组10人到了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感受到香港教育与内地的差异。真道书院创办于2002年,是公益团体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兴办的第一所学校.学校英文名字很特别.为“HKCCCU LogosAcademy”。“Logos”一词源自希腊文.中文意译为“道”或“逻辑”。真道书院在全港独创了“3+5+3”的11年学制,是小学、中学、大学预科“一条龙”模式的新型学校。真道人说:“真道书院并非一般的传统学校。”的确,从办学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是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5,(3):F003-F003
巨鹿县育红小学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8年).史名“广泽书院”.是一所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校。学校坚持“以学校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办学宗旨.坚持理性化、人文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渌江书院     
在湖南醴陵。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管乐倡建于城东门内,因为书院前监渌水,故而得名。有讲堂,斋舍、朱子祠等,前建考棚。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陈心炳以“城市嚣尘纷扰”兼书院并考棚一所,讲习因非清静,考试亦难关附”,将原书院全改作考棚。书院教学重学课。规定请主人须“居斋确习,月深认文”,设“深薄”以登记真考试车次。每人“立功课薄一本,每日清晨、干问、灯下功课,逐一泛筹,如理经史订书,于何起止,理古文时文荣民诗某首,学书临贴。据实党填等候山长不时抽用叩问。总期切实用功,毋庸虚假。”山长有陈梦元、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