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念,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谌利华 《文教资料》2006,(33):62-63
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通常指作者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创作的喜剧作品,包括《错误的喜剧》、《维洛那绅士》、《爱的徒劳》、《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及《第十二夜》。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的确,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具有很多外在的狂欢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方法。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浪漫喜剧具有的狂欢化特征,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是对旧的价值观念的重审,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如何从喜剧美学的角度评价巴赫金的理论贡献是目前学术界较少论及的问题。本文试图考察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的突破与创新,认为巴赫金对笑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辨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解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论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戏剧艺术这个大家庭里,喜剧作为悲剧最为亲密的兄弟,之所以能在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留住自己的观众,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所蕴藏的自由狂欢精神。喜剧艺术的这种自由狂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一种边缘状态中生命意识的爆喷。在这种爆喷中,充满了交替与变更的精神和死亡与新生的精神。自由狂欢精神对于喜剧氛围的营造、对于剧场中观众的影响和作品中喜剧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于剧中喜剧人物的塑造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戏剧艺术这个大家庭里,喜剧作为悲剧最为亲密的兄弟,之所以能在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留住自己的观众,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所蕴藏的自由狂欢精神。喜剧艺术的这种自由狂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一种边缘状态中生命意识的爆喷。在这种爆喷中,充满了交替与变更的精神和死亡与新生的精神。自由狂欢精神对于喜剧氛围的营造、对于剧场中观众的影响和作品中喜剧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于剧中喜剧人物的塑造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中外喜剧理论对比,探讨了喜剧、喜剧意识及狂欢化,指出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喜剧的核心是喜剧意识,喜剧意识的集中反映是狂欢化,狂欢要做到自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陈白尘喜剧的加冕、脱冕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的加冕、脱冕不仅在方式上而且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陈白尘喜剧对巴赫金的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的创造性改造与利用,对塑造反面喜剧形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作用,同时,使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突破了民间文化的思想立场,上升到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的文艺理论中,对于喜剧的研究很少。其喜剧思想中成功运用的辩证法思想,考察西方喜剧的方法,对于当今的喜剧研究都还有很大启迪作用。虽然他对喜剧并未做过多的系统论述,但他仍将喜剧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上,把喜剧看作是批判封建、宣扬人性的旨归。在《美学》中,喜剧是作为"打开通向人类艺术所包含的一切东西的解体之途。"作为"绝对理念"的"绝对精神"阶段的外化形式,喜剧是体现理念的具体形象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并且是"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处于告知艺术世界的解体和宗教世界的到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中,“喜剧性”,“滑稽”,“幽默”与西方差学方中的“comic”,“humour”并非是对等的,西方差学传统中多把“幽默”作为“comic”(喜剧或乾滑稽)之一种,而在实践美学的视野下,“滑稽”和“幽默”的内涵和界限得到比较清楚的厘定,并且被纳入实践美学的范畴序列之中。“幽默”所表现的是一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而滑稽表现的则是一种不合规律性和夸大的目的性,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自由。  相似文献   

13.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4.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杨绛对喜剧美学的追求表现在她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中,特别是她的小说,充溢着喜剧色彩,贯穿着喜剧精神。她小说的取材多写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却十分清晰地映现着人生本相,象是一幕幕喜剧场面的组合,还突出地表现出在喜剧性情节的陡转,给小说人物起贴切的浑名绰号方面。她还十分注重人物对话和独白等语言功能。这种喜剧天才是作者博大胸怀和慈爱心肠的自然流露,还来自于她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6.
考察《古今杂剧》、臧懋循的《元曲选》中旦本戏中正旦的喜剧性,认为正旦的科诨的难设置,促使戏剧家运用情节喜剧与性格喜剧来营造正旦的喜剧性,这两种喜剧手法能取得比科诨更长时、更浑融无间、更丰富的喜剧效果,显示出杂剧喜剧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宏观角度观察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价值,强调从该民族一神论理念入手,观察其美学思想的必要性,指出这种独特神学思维产生了该民族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许多重要特征:把古代民族狭隘的心理拓展到普世意义的平台,并且在审美欣赏、悲剧精神与喜剧观念上显示了对人类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观,从怪诞与民间诙谐文化,狂欢化精神的整体性出发,对怪诞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的观点已经自成体系,对今后的怪诞美学研究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