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鲁梅 《东南传播》2011,(7):157-158
围绕手机形成的"拇指文化"正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而日渐形成"拇指话语权"。一般社会成员"拇指话语权"的获得,使得其能够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这与因市民阶层争取自身话语权而形成的民生新闻有着相像之处。在"拇指话语权"时代,民生新闻有着怎样的变化?又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趋势、成因,指出当前话语权重新配置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指出话语权转移后的现实问题是:网民在拥有话语权后容易走向话语霸权、为抢占话语高地而丧失诚信、制造虚假舆情、话语权使用极端化以及话语失范等。文章认为政府管理者有必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话语权分配机制,杜绝上述问题的发生:建立对话机制,防范话语向专制化集聚;促进传统媒体话语与新媒体话语之间的融合、互动;谋求话语表述脚本的社会共写,让话语权在事件中发挥其正面效应;为每一个社会个体提供一定的表述机会,促成社会话语权向下转移。建立这种机制,一方面有利于保障言论权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范话语权滥用。  相似文献   

3.
王丽君 《新闻世界》2010,(9):127-12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网络力量,但它没有颠覆话语霸权,只是现实世界里话语权结构的再现。本文旨在对"公民新闻"中话语权的分配做一分析,揭示其话语权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杨朝钊  梁一戈 《新闻世界》2013,(12):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但在"硬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其"软实力"却仍然相差甚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依旧十分有限。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建构的重要意义何在,当前建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着力点在哪里,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旭  王松 《新闻世界》2011,(8):324-325
在新闻报道领域,对于中国所发生的诸如藏独闹分裂、东突暴动等敏感性事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虽然国际媒介话语权的天平偏向于西方媒体,但中国媒体一直没有放弃对话语权的争夺。本文以"3·14"、"5·12"、"7·5"事件为例进行文本分析,透视中西方媒体在中国新闻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  相似文献   

6.
微博——实现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馨 《新闻世界》2011,(7):127-128
微博的出现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变革,它同样也是实现民众话语权的"助推器"。因为民众话语权的实现要考量到民众自身的话语权实践热情、国家的包容力以及渠道的表达力度和畅通程度,而微博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所以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将会借此获得新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7.
牟旭 《大观周刊》2012,(33):74-74
农民话语权是一种公民权利,是农民在政策的知情权、发展的决策权、管理的参与权、利益分配的监督权和公平的诉求权等五个方面,充分、真实、公开地表达自己意志和想法的权利。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失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话语权的缺失。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定到增强农民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魏毅 《新闻世界》2013,(6):39-40
当前的电视新闻中农民的话语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农民聚居分散,利用媒介的能力较差以及媒体更倾向城市有关,保护和加强农民的话语权,要从改变观念入手,为农民的话语表达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介话语权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赛男 《东南传播》2010,(10):45-47
媒介话语权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因而,在传播实践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组织、利益集团都在积极争夺对媒介话语权的控制,从而导致话语均衡的理想状态很难形成。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来自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控制成为制约话语均衡的主导力量,媒介话语权也因此一度沦为"政府代言人"或"经济创收者"。为此,本文提出的重构媒介话语权仍以寻求话语均衡为目标,认为媒介话语权应该回归公共权利的本质,自觉地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服务。也就是说,媒介话语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媒体、公众的公共意识的树立。事实上,媒介话语权均衡状态的建构不仅是大众传媒的进步,也是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推动。  相似文献   

10.
无锡市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意愿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拉沙  唐焱 《信息系统工程》2010,(8):112-114,14
本文对无锡市惠山区的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究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愿因素。研究结论:大多数农民愿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并通过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的经济情况,农民对于土地的认知以及农民对于城镇社会保障的认知四类因素分析置换意愿,并提出相关配套政策以保障政府能更好的有效推进"土地换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国电视的主要的弊端是农民话语权的缺失。本文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中农民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原因。提出让我国的农民也在电视的民生、新闻中取得应有的话语权,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为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做出媒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平等话语权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民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话语权明显处于弱势,至少是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话语权.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应该为农民群体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被社会各阶层听到.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选择电视担当为农民群体代言媒介的理由,并就农民电视台如何为农民群体行使话语权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晓冉 《新闻世界》2011,(10):121-122
2010年9月底,腾讯和360通过网络掀起的"口水战"使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网络媒体话语权的竞争更加突出和激烈。因此,研究网络媒体之间在争夺话语权中呈现的一些独特特点,对于理性认识网络体之间的竞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蕾 《新闻世界》2012,(10):62-63
新闻媒体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是安定团结稳定环境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媒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赋予弱势群体(农民)话语权。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法律观念,增强他们行使话语权能力的同时,齐心协力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话语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公民话语权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它对国家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公民话语权环境的建设。公民话语权的表达具有个人化、制作水平不足等特点,同时公民话语权表达事业的发展也间接加速了媒体技术的进步。由此,我们建设健康的话语权表达环境就要保障平台畅通,对人们进行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的引导,同时注意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农电视承担者宣传和解读"三农"政策、进行普法教育宣传和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政治功能。其次,我国对农电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发布农业经济信息、联系农民与市场、在保障节目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争取更高的广告收入的功能。第三,对农电视依据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最后,如今的对农电视特别注意利用自身传播渠道的优势,发挥社会资源整合者的作用来为农民服务。  相似文献   

17.
张贵恩 《新闻世界》2012,(7):263-264
在"三农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重视的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传播现代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改变农民的既定思维模式,还可以引导农民逐步摆脱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8.
吴林红 《新闻世界》2014,(10):53-54
新媒体带来一场新的传播革命,正在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本文试图从议程设置理论视角,分析党报话语权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重塑党报话语权。党报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中必须实现"两步走":一是影响目标读者的议程,二是影响其他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议程。针对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溢散效果",本文提出,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将(非主流媒介)"倒逼"转为(主流媒介)"倒灌",党报才能成为媒介中的"意见领袖",发挥社会舆论的"压舱石"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农民群体提供平等话语权,在我国当前环境下表现为一种政策性的惠农举措;但从更深层次上说,它是社会公平观念的理性回归——农民获得平等话语权是社会的义务,也是自身的天然民主权利。用美国学者费斯的话说:国家应该动用公共资源,使农民能享受到与其他社会群体同等的话语权,避免其在享  相似文献   

20.
由于节目主持人拥有比播音员更多的自主话语权,因此有的主持人将自己所主持的栏目作为可以任意耕耘的"自留地"。但是,节目主持人代表的是其所在的媒体,在话筒和镜头前的主持发声不能也不该任意发挥,应严格执行栏目的编辑方针。因此,主持人要学会并习惯话语权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