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本第 99页 :“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规模宏大 ,人称东西二京。”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对应记忆 ,可改为 :东汉都城洛阳和西汉都城长安 ,人称“东西二京”。东西二京当对应洛阳长安$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何大全  相似文献   

2.
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载,东汉洛阳城是充分借鉴了儒家都城营造思想建立起来的。通过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认定东汉洛阳城参考了《考工记》的营国思想。东汉间人将明堂、辟雍、灵台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即意味着东汉政治文化对礼乐教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3.
东汉京都赋的形成起源于迁都之争只是文本展现的表层结构,它的生成除了是"赋体前源"的积淀,更是秦汉都城空间演进的必然结果。长安、洛阳的建都历程在呈现两者差距的同时,更昭示着都城空间的演进和连续。当帝都文化空间建设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帝都"一词不但得以独立使用,与之相应的京都赋也得以生成、丰富以至走向鼎盛。京都赋对长安、洛阳的塑造启发着后世都城文献对两都的记载和附会,进而又影响至都城实体的建造。《三辅黄图》对西汉长安城的呈现和重塑、宇文恺对隋唐长安城的设计和实践足以证明京都赋与都城文化之间的衍生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挑肥拣瘦     
《家教世界》2011,(4):50-50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都城洛阳建立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5.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营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  相似文献   

6.
董卓之乱使东汉都城洛阳成为废墟,曹魏政权经历三个阶段加以重建。首先,建安后期曹操部下移民洛阳,兴修建始殿;其次,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充实户口,兴建殿阁园囿;复次,曹睿大治洛阳宫,再现昔日光彩。由于营建规模和速度超出国力承受限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曹魏政权短命的祸根。  相似文献   

7.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太学里的一个教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姓甄名  相似文献   

8.
北京,我国的首都,它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西安,它先后曾是西周、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所以西安有“六代古都”的美名。不过历史上的西安,在西周时叫镐京(今西安附近),从西汉到唐朝都叫长安。南京,最早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建都(称建业)。后来东晋和宋、齐、梁、陈卞朝都相继在这里建都(称建康),曾有“六朝金粉”之盛。明朝第一、二代皇帝也建都在南京(称应天)。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也建都在南京(该名天京)。洛阳,是东周、东汉、三国时魏国、西晋、五代时后唐的都城。东汉时叫洛邑。东汉以后…  相似文献   

9.
六至十世纪中国都城东渐的经济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问题的提出自西周、东周直至隋唐之际,中国都城呈现着忽东忽西的不定格局。特别是北周隋唐时期,尽管长安是京师所在,但同时又以洛阳为东都,帝王屡屡东幸甚至久住洛阳,长安和洛阳成为地位相埒的东西两京。但是自唐玄宗以后帝王再也没有东幸,自五代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都城,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一朝都城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该朝代的治乱兴衰,因而历代帝王在择都问题上,都非常谨慎和讲究。西汉和东汉的开国皇帝都是起家于农民起义军,在登上皇帝宝座、面临择都问题时,也皆在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城市间选择,所不同的是,刘邦选中长安,而刘秀选中洛阳。尽管结果不同,但他们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其间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认为主要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此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为都,至唐初废弃,前后延续使用1600余年,其中作为都城的历史达540余年。由于该城几经兴废,加之朝代更替及行政区划的变化,其名称亦屡有变异,故城在西周、东周、东汉、魏晋时期的称谓就多达10余种,而作为郡治、县治时的称谓与其他称谓又为其增添不少变故。  相似文献   

12.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这个历史名城,自东汉以来屡遭毁坏,残破不堪,而在北魏迁都以后,又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杨衒之的《洛阳伽兰记》一书正好记载了北魏自迁都到灭亡洛阳四十年历史,它虽是以记洛阳佛教的兴盛为主,但也反映了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保存了许多《魏书》等历史中所没有的材料.该书作者杨衒之在序文中说:“武定五年(547年)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曹操奉献帝都许,使许昌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作用,这是许昌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文帝曹丕虽建都洛阳,但依然将许昌作为重要的都城,许昌的历史进入更加平稳发展的转折期.明帝曹叡执政之后,许昌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仍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政治地位渐趋衰落,为本阶段许昌历史发展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14.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三章《强盛的西汉》、第四章《东汉的统治和黄巾大起义》,简要地叙述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历史。汉,刘邦(高祖)所建,都城长安,传至孺子婴,共十四帝(包括吕后雉),194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史称西汉。公元8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公元25年被绿林起义军推翻。这一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政权,都城洛阳。传至献帝刘协,也是十四帝,凡195年(公元25-220年),史称东汉。将近四百年的汉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在这一时期,秦朝所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基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17,(1):42-45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在洛阳宫室修整期间,曾以许为都。探析曹丕"权都许昌"的原因可以分为:军事上,许昌地理位置重要,且存有宫室武库,在与吴蜀的军事斗争中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经济上,许昌经过曹操屯田及其经营,经济实力恢复;政治上,从地域人才的角度,许昌属颍川郡,颍川郡士人对曹丕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从意识形态角度,许昌作为东汉末年的都城,很有可能与洛阳的正统地位所起的作用一样,能说明曹氏代汉继承的合法性。基于以上原因,曹丕"权都许昌"。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 13 8页 :三国建国年表国名建国年代都城建国皇帝魏 2 2 0洛阳曹丕蜀 2 2 1成都刘备吴 2 2 2建业孙权  显而易见 ,根据此表 ,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国建国在 2 2 2年 ,建国“皇帝”是孙权。 2 2 2年 ,孙权当了皇帝吗 ?课本第 13 4页 :“2 2 2年 ,孙权也称王 (此处“也”字可省掉 ) ,国号吴 ,定都建业。”这表明孙权在 2 2 2年 ,根本没有做“皇帝”而是“称王”。那么到底以哪个为准 ,经过又如何呢 ?2 2 0年春 ,曹操病死在洛阳 ,其次子曹丕逼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退位 ,自己做了皇帝。汉朝结束 ,魏国建立。为了拉拢孙权 ,封他为吴…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正>"古代文学"、"都城文化"是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各自独立的文化系统与文化类型,但彼此间有着深远、深刻的互动影响关系,对古代文学的生成发展、都城文化的丰富更新有重要意义。本专题三篇论文中,刘全志《论秦汉都城空间的演进与京都赋的形成》认为,东汉京都赋形成的表层动因是迁都之争,深层动因则是秦汉都城空间的嬗变演进;京都赋对东汉两京的书写、塑造,不仅影响后世都城建造,  相似文献   

18.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1.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明显的轨迹。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地形开阔,水上交通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  相似文献   

19.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在偃师市高龙镇火神凹村西发掘了一座西晋墓,此墓以汉安乡侯、太傅张禹墓碑封门。碑文的“度宅成阳,左陵之滨”指碑主葬于汉洛阳城之南郊,皇帝陵墓旁边,而张禹是葬于慎陵.康陵这一陵区的和帝、殇帝的辅佐大臣。碑文为确定洛阳东汉南兆域部分皇陵的名称和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禹碑出土地所在东汉南兆域陵区距东汉洛阳故城实际距离约为12.5公里,与文献记载的“三十里”吻合。据都城与和殇两帝陵的方位与距离,结合张禹碑出土地点,可以推测,在今高龙镇的火神凹以西,新彭店以东,高崖村以南,辛村以北,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是慎康两陵的兆域,现存的10余座土冢分布其间,与文献记栽的陵地封田范围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