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汪文学 《寻根》2005,(5):28-35
中国古人理想的夫妇之道,是相敬如宾,情如兄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家又特别强调夫妇间的等级秩序,讲夫为妻纲,妇敬顺夫,而于夫敬妇一面,则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论。理论上的特别提倡和反复申说,正是缘于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或者说,理论上的反复强调,往往是基于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种与理想状态相违背的事实,这种事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男人“惧内”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将从重新检讨男尊女卑观念入手,对男子“惧内”之事实、根源及其后果,作深入的述论,以明夫妇关系中被人们忽略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永锵 《世界文化》2003,(2):31-33
卖艺卖出金点子 毕业于华东医学院的李环宇是1989年7月公派援非的,当时她32岁,在北京某医院做妇科医生。给别人做送子观音的李环宇偏偏没能给自己送出个孩子,夫妇关系由此而紧张。那时下海风乍起,她过得抑郁,也很想下海办个公司,一展抱负,可丈夫不同意把几万元积蓄拿出去。李环宇为了得到一些解脱,就主动要求去条件艰苦的南非。  相似文献   

3.
刘畅 《世界文化》2010,(11):4-7
人类社会,分工复杂;人际交往,时有摩擦,摩擦又可演变为冲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是一种人际对立状态,表现为当事双方的不理解、认识错位、不和谐、紧张甚至敌视状态,亦可表现为言语和肢体冲突,形成侵犯和伤害。道歉,则是事发后缓解这种紧张和敌视状态的"润滑剂",是"亡羊补牢"式的心理慰藉。道歉,小可到人际摩擦,大可至军国外交。道歉,凝聚社会万象,也折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世之 《寻根》2003,(1):24-29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渔猎、畜牧时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式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与伏羲同时,二者为兄妹或夫妇关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联盟中两个具有通婚关系的氏族部落。相传女娲曾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5.
自清末民初以来,学界对严复翻译的讨论业已形成异常复杂的评估系统。虽然论者多以西学原著为基准,但对严复翻译的界定却不乏相互矛盾之处,评价严译的标准也多有不同。职是之故,从翻译的"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出发重新认识严译中的"再现"与"建构"无疑有助于严译研究的继续推进。作为一种"选择性再现",严译不仅是严复自身思想体系的"建构",更是传统文化观念与近代西方"新"观念相互交融的结果,体现了翻译的"实然"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和谐"是不同方面相处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会各个方面是最合适的存在与发展着。社会要和谐,就要科学发展。要抓住机遇,加  相似文献   

7.
南涧土林     
去过了南涧便会知道,那里有一片土林。南涧土林是人间里的另一个人间,里面的"人物"和"花卉"都是褐黄的颜色,其生存的状态是真正的无心和随缘。岁月的更迭使得它们变成了不同寻常的形象,即使你能够想象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社会摆脱了野蛮状态,便进入了所谓"文明"的状态。于此,人类似乎从各个角度展现了自身的魅力,世界的日新月异恰恰是拜先进的"文明"所赐。不过,文明也造就了人类走向自残、自虐的工具:等级、监狱、武器、毒品……。自从文明产生的那一刻起,战争不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相反,却愈演愈烈了!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道家当为诸家之中对文明批判之最力、反省之最深的一家。尤其是处  相似文献   

9.
孙恪廉 《寻根》2014,(4):14-20
<正>在当今社会,怎样面对物质发展带来的潜在危机,避免"虚无主义"的到来,已经不仅是尼采以来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是我国不能回避的一个潜在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势头强劲的"人为物役"的趋向。这种"物役"状态,与庄子当时的忧心,虽形式不同,但本质无异,都表现为心灵自由丧失的一种精神性衰竭。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大理文化》2010,(10):3-3
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当然有义务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所处时代的生活状态与生存处境,并体验到当下现实与我们的生存盼望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切肤之痛。否则,作家将就难以进行"当代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休闲是一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个与"工作"相对应的概念。从开始,休闲主要集中在对"休闲时间"的争取,到现代社会可以对自己休闲相对自由地消费,这个过程的其实是一个不断争取权益的政治斗争。如果从个体角度来看,现代的休闲则是从人本性张扬的原始活动的"玩"到追求理性人性释放的过程。现代社会为人们消费休闲文化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可能,但对休闲文化的符号化,使休闲文化异化,同时对于迷恋休闲文化符号消费的人们来说,也会容易迷失"休闲"的真正意义。在近现代的休闲文化发展以及对其的消费过程,仍然囿于主体的"我"如何更好地控制客体"我"不受外界干扰而达到所要的体验的心理状态的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状态中。如果,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以"术"载"道",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休闲文化将成为真正观照人的生命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饮食状态,另一种是调制饮食阶段。涮食法属于熟食法的一种,后者是人类进入调制饮食阶段才产生的。涮食法作为中国传统烹饪法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本文从文字学入手,根据"涮"字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染器的兴衰,认为涮食法是在东汉染器不复使用后承接其后产生的。其中,瀹食法是从染食法到涮食法的过渡,是涮食法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祈祷   祈祷是一种宗教仪式.我是借"祈祷"说明一种心态.也就是我在每天写作前的一种状态.   清晨,我洗漱完毕,先煨一壶开水,冲一杯大叶普洱茶,端到电脑桌上.我并不急于打开电脑,让简陋的工作室保持着清晨的安宁.……  相似文献   

14.
烟火人家     
正1.柴奶奶的眼睛像狗的鼻子,时时处于"搜索"的状态。一截枯枝、几片废纸、飘落的笋壳、干枯的芦苇……但凡能烧火的东西,都逃不过奶奶的"法眼"。走着走着,她的左手里就捏着一撮儿东西;再走着走着,她的右手里又捏着一撮儿东西。奶奶说这些都是"柴火","柴火"被奶奶紧紧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具有这样一种传播智慧:通过将古代典籍中的内容加工成通俗易懂的"话本"、"脚本",并将前者转换成说书人的口头传播,将后者转换成演员的综合传播等手段,把禁锢在深奥难懂的古代典籍中的思想观念解放出来,传播到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广大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庚子国乱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国事与民生,饱经沧桑、满腹经纶的张之洞,为矗立于茫茫江汉之间,龟、蛇两山之头的晴川阁和奥略楼,分别书写了含有"轨"字的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和"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谆谆告诫国人,面对强劲"西风",绝对不可"老树昏鸦",要永保"青春鹦鹉"的状态,不失我"轨",再兴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一、"齐物":破  相似文献   

18.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试图穿越"银幕之镜"寻找恰当的身份认同,以消解文化冲突和文化焦虑。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域,在电影《尔玛的婚礼》的文本中,解读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现代性危机和民族精神重构。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确是个难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已处于濒危状态,其脆弱的生命在呼唤着社会的拯救,以维护生态的平衡;可是一旦"申遗"成功,为了维护这块刚刚擦亮的金字招牌,不少地方财力不支,只好引入商贸开发,一些商家急功近利,进行掠夺性生产,破坏了生态环境,于是"生产性方式保护"概念的提出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0.
途经大理     
在大理城中隔着窗看雨幕,就有洱海上的遐思飘来."苍"、"洱"描写了山水中最具特质的两种状态,加上这山水间民族的、历史的风情,汇成了一支可以久久传唱的歌,让人遥想已逝的时空,而过去的年代和先民鲜活的生存都因了可知而不可及的距离而造成巨大的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