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SDH-AchE结合法染色,光镜下观察了不同负荷训练的小白鼠胫骨前肌的肌纤维型和运动终板的变化。本研究证明:间歇跑训练组的红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自肌纤维及中间肌纤维数量明显增多;连续跑训练的白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中间肌纤维数量明显增多,红肌纤维数量无明显改变。雄性鼠三型肌纤维的平均直径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呈一致性显著增加;雌性鼠三型肌纤维的平均直径:连续跑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间歇跑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三型肌纤维上的运动终板数量百分比无明显改变。本文就观察结果讨论了这些变化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小白鼠小腿后部肌群不同类型肌组织的血流供给情况进行了研究。当刺激肌肉的刺激源频率逐步增大时,快红肌和慢红肌血液的供给在开始阶段超过负荷所需要的供给水平,以后血液供给便稳定在某一适宜水平上。这可以解释为:刺激初期,血管过份扩张所致。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通过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而骨骼肌的收缩能力则与肌纤维类型及其百分组成有关。由于不同个体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不同,因而在运动中肌肉的收缩速度、力量、持续时间也就因人而异,使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运动能力,肌纤维也在训练中产生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因此,了解人体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和在运动训练中的适应性变化以及对运动的适应机制,对改进运动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进行科学选材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人体肌纤维类型及其形态、功能、代谢特征 早在17世纪,有人就发现动物的骨骼肌纤维有些较白,有些较红,而且肌纤维的颜色与运动能力有一定联系,因而将骨骼肌划分为“红肌”和“白肌”。 近年来,随着针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超微分  相似文献   

4.
衰老肌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肌肉功能的衰老及其康复研究已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对肌细胞衰老进程中的组织学研究还缺少系统的研究材料.目的:探讨衰老大鼠肌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4月龄和17月龄大鼠的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7月龄大鼠肌组织已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包括肌细胞小群萎缩、细胞核内移、肌细胞圆润化和肌纤维类型的巨大变化.结论:衰老大鼠已出现明显肌肉丢失的迹象,同时,组织学方法是肌肉衰老研究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们选用成年健康雄性小白鼠48只,分为四组,分别放在训练器上以100mm/秒的速度向上45°—60°斜坡跑15分钟后,立即断头杀死,取它们腿上的肌肉,放入5%的 PVA 中,30分钟后再投入液氮中骤冷。用半导体致冷器制冷后做切片,分别用组织化学方法来显示肌肉中 SDH(琥珀酸脱氢酶)和 LDH(乳酸脱氢酶)活性反应物,用显微镜观察,结果是:正常组运动15分钟后,肌纤维中 SDH 活性反应物明显减少,LDH 活性反应物明显增多;注射葡萄糖组和注射维生素 C 组,肌纤维中 SDH 活性反应物都比正常运动组明显增多,LDH 活性反应物明显减少。说明葡萄糖和维生素 C 能改善骨髂肌有氧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6.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科斯蒂尔发现肌纤维类型有红白两种。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这两种肌纤维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同。他发现短跑运动员小腿腓肠肌中,红肌(慢肌)只占24%(男)和27.4%(女),中跑运动员占51.9%(男)与60.6%(女),长跑则占69.4%(男)。而短跑运动员无论男女,平均白肌(快肌)纤维占60~70%。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随着肌肉针刺活检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骨骼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在肌纤维分类、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特点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有些已用于运动员的选材和指导运动训练。骨骼肌纤维的分类长期以来,由于不同学者从事研究的领域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对骨骼肌纤维的分类因而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1.解剖学分类早在1874年,Ranver根据哺乳类动物骨骼肌的不同颜色将其分为白肌和红肌,后来又发现有些肌肉的颜色介于红白之间,称为浅红肌。目前已知,这种颜色  相似文献   

8.
在组织化学中常用的肌纤维分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根据 BrooRe 和 Kaiser的提出,在各种不同 PH 溶液中进行预热后,进行 ATP 酶染色。从染色的结果把肌纤维分成Ⅰ、ⅡA、ⅡB、ⅡC 四种。这种方法是,Brooke 和 Kaiser 利用了由于肌纤维类型在预热的过程中,一旦溶液的 PH 值,发生变化,染色的结果就不同的这一性质。在 PH 为10.3、4.6、4.3时,进行预热.用这种方法分类的肌纤维类型有以下的特征:肌纤维Ⅰ型:收缩速度慢.不易疲劳  相似文献   

9.
骨骼肌纤维类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骼肌纤维类型和肌纤维蛋白同功型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肌组织中的特定分布和构成比例,决定其对复杂功能的适应能力。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研究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的结构、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影响,为填补运动解剖学教材中运动对肝细胞影响这一空白,提供一点形态学依据,因此我们设计了川组织化学中酶学的方法,观察小白鼠15分钟激烈运动后,肝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近年来,对运动员的血液和骨骼肌中这两种酶活性的研究较多,公认的是SDH(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高低代表着肌纤维中氧化能力的高低;LDH(乳酸脱氢酶)标志着肌纤维中糖元无氧酵解的能力;ATP(三磷酸腺苷酶)和CPK(磷酸肌酸激酶)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等。而肝脏在运动中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以大鼠力竭性运动为模型,观察了牛磺酸和/或递增负荷训练对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红、白肌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安静时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较红肌的高;2)力竭运动使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降低,红肌的则升高;3)5周递增负荷训练对白肌纤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影响较大,而对红肌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4)牛磺酸能使力竭运动后白肌和红肌张维线粒体Ca^2 -ATP酶活性升高,结合训练其作用更明显。结果提示:递增负荷训练中慢运动单位可能较少参与运动,所以该方法可能只对白肌起到积极的锻炼作用,牛磺酸和/或训练有保护白肌和红肌线粒体的功能和防止红肌线粒体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随着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改进,有关人体舰纤维结构形式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涉及到运动训练或石膏固定肌肉后,观察其对肌纤维结构的影响变化,而且对从事不同竞技项目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机能特性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根据不同竞技项目的特点和从事该专项运动员肌纤维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已有文献资料报导进行综述。 1.一般人(未经训练者)肌纤维的组成特点在讨论不同竞技运动员肌纤维组成特征前,首先应明确正常人肌纤维的组成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选材中,肌纤维类型的测定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采用肌电方法间接测定肌纤维类型,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不同肌纤维类型代谢,收缩特征导致肌电参数各有差异。实验证明,快肌百分比较高的肌肉进行持续性收缩时积分肌电图(IEMG)增加,平均功率频率向低频转移。而慢肌百分比较高的肌肉积分肌电图振幅小于快肌振幅,功率谱变化小而稳定。机制主要是由于快肌运动单位较易疲劳,为维持力量输出,大量慢肌运动单位募集造成低频成分增加。此外快肌强大的收缩力量使肌内压增高,肌肉内供血不足和乳酸堆积是功率谱变化的另一个原因。这些机制已成为采用肌电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骨骼肌纤维中的肌红蛋白对体育训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生理学家的注意。人类的肌肉纤维可以以分为两人类型,即Ⅰ型肌纤维(也可叫作慢一红型肌纤维或者慢一氧化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也时叫作快一白型肌纤  相似文献   

15.
十二只猫用其内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作30分钟的跑台练习,每周做5天,持续6~12个月。受试者的脊髓在试验开始之前就被横向切断。在实验练习计划完成之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比目鱼肌和内侧排肠肌纤维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测定与分析了不同类型肌纤维在收缩过程中两种形式糖原(MG和PG)的分解状况。雄性Wistar大鼠分为2组:低糖组(LG)和高糖组(HG),灌注自由下肢和同时电刺激10min。收缩前后肌肉样本取自腓肠肌(SOL),外侧胫骨白肌(WG)和外侧胫骨红肌(RG)用以分析MG,PG和总糖原。结果表明:在电刺激收缩过程中,MG和PG同时作为底物被利用。在快收缩肌纤维(WG和RG)比慢收缩肌纤维(Sol)MG和PG分解明显增加。高糖组比低糖组MG和PG分解明显增加。不同类型肌纤维MG百分含量与总糖原浓度呈高度正相关。提示:肌纤维内MG的含量可能是糖原依赖性磷酸化速率机制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骨髂肌,由被称为肌纤维的细肌胞构成的。过去认为肌纤维只有一种。可以把肌纤维做成薄的切片,用组织化学法染色以后,根据染色状态,始知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大致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又可以细分成数型。可是这样划分的肌纤维型,如果染色方法不同,不一定和划分的类型一致。若是构成肌纤维的蛋白质,依分型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划分法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构成同一肌纤维型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均一的,所以说现在对肌纤维型的划分,还不能认为是准确的。另外,以生理功能为依据,划分肌纤维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如瑞典、丹麦、美、日等国)的生理生化学工作者较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人体骨骼中白肌(快肌)与红肌(慢肌)的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学的代谢特点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引起有关人士广泛的重视。我国一些运动生理及体育工作者也很关心这方面的研究与进展。现仅就所参阅的部分资料以及微薄见解综述一二、介绍于后,俾供参考。一骨骼肌纤维研究史简介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因素。因此,不论从组织学、生理生化学及对运动调节等方面来看,都是很重要的。早在1678年Lorenzini首先发现兔子的骨骼肌中有不同的颜色,有些较红,有些相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观察大鼠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变化,为低氧训练提供更科学的训练依据.方法:9周龄大鼠模拟6周不同海拔高度(0m、2200m、2200m~3500m、3500m)低氧暴露与运动两种模型,共8组(n=80).实验期间,低氧暴露组连续6周单纯低氧刺激,低氧运动组每日按(20~22)m/min的速度跑台运动90min,每周5次;实验结束后用ATP酶染色法测Ⅰ、Ⅱ型肌纤维类型,显微镜采集图像后分析软件计算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SO、FOG、FG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比目鱼肌中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6%、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9%(p<0.05),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0.8%;(2)趾长伸肌中,4个海拔高度FOG肌纤维百分率运动组均高于暴露组,分别高0.4%、3%、7%、6.7%,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0m时运动组较安静组增加4.5%;FG肌纤维百分率在4个海拔高度下变化不明显.结论:(1)6周不同海拔低氧暴露与运动双重刺激后,大鼠骨骼肌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FOG肌纤维百分率增加,有利于提高大鼠运动能力;(2)大鼠比目鱼肌SO、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运动后高于暴露组,提示在2200m~3500m低氧复合运动模式下运动,有助于提高大鼠肌肉有氧代谢能力;(3)6周不同海拔高度单纯低氧暴露及中强度低氧运动不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作为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突触连接,一生中持续经历重构过程。NMJ的形态学变化可受肌体活动程度的影响并与年龄及肌纤维类型相关。目前,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对骨骼肌整体及肌纤维类型的影响,而有关运动对NMJ形态影响的报道较少。就国外有关各种运动形式下NMJ产生的形态学适应性变化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