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2.
我们爱看《稿件评改》专栏。编辑把原稿同修改后发表的稿子同时登出,读者对照着看,原稿中哪些好,哪些罗嗦,对通讯员帮助很具体。《“小两口”种菜记》的修改稿中,将修改的地方一条条加以解释,读者感到很具体,很受启发.原稿调查不够,缺少事实材料,面不够水来凑,以议论代替材料就是水分。编辑改稿时删去了这些空话.这些评语,通讯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稿件评改》栏是初学写稿者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3.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的业余爱好。近几年写稿有所进步,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向编辑学习。每次有稿件见报,我都拿出底稿比较,研究编辑在何处作了修改?为什么如此修改7从中领受教益。首先是看标题的制作与修改。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新光集团把质量品种效益作为工作主旋律》。《中国煤炭报》在一版发表时,将副题改为“是抓一年还是…  相似文献   

4.
在报社编辑部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篇新闻稿见报后发现出了差错,调出原稿查对时,原稿涂抹得一塌糊涂;正是要查对出错的地方却被用黑墨涂去,无法辨认。此事因无法明确责任,不了了之。不能以为编辑工作仅仅就是掌握精神,理顺文字。其实作一个合格的报纸编辑,除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文字水平外,还要有与此相适应的许多技术性的工作要掌握。不然,就无法体现出你的工作能力,也难于表达你  相似文献   

5.
《读书》月刊的征稿启事,主张实行“文责自负”。看了以后,颇为欣喜。这意味着尊重作者,也有利于贯彻“双百”方针。去年,我曾寄到某杂志一篇不足两千字的短稿。发表后,竟发现有数十处修改,而有些地方虽只改动了一两个字,却出现了病句和与史实不符的情况。其中有一句,原稿是这样的:“吕淑湘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谈语文教学的文章,引起了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编辑改成“吕淑湘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谈语文教学的文章后,引起了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仿佛语文教师重视的不是吕淑湘同志的  相似文献   

6.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9.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近几年来在地方和中央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对于发表的稿子,我每次都与原稿相对照。看过编辑修改得好的稿子,我心里就涌动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对编辑的赞  相似文献   

11.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以后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执着追求,所以几年来,我年均被新闻单位用稿100篇以上。我的体会之一是,把自留底稿同见报稿件进行比较,知道编辑修改在何处,研究为何修改,使我从中觅得了不少如何修改稿件、写好稿件的“妙方”。 一是进行标题比较。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引人注目,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盐城矿务局把质量品种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3.
我参加了《北京日报亚运专刊》编辑工作。9月26日一版头条《超越自我——陈翠婷夺魁记》一文,我认为是篇较为精彩的特写。然而,拿见报稿(见附件)与原稿(见附件)相对照,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几处明显的差异。一处是原稿第5自然段,见报时已经被删节部分内容后合并到上一自然段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否定“训练出成绩”的“常理”,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再一处是原稿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赛后她这样说,‘但不能在家门口失败,不能让大家失望’”,也被删掉了。这是考虑到这句话插在这里有点生硬。而重要的差异,则在特写的开头。笔者认为,原稿的开头失败在于用了叙述式的写法,平淡无奇,不能让读者一下看到陈翠婷在那场竞赛中的某一个精彩场面,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给新闻刊物写稿,以《新闻三昧》最早。起初是由于报社一位老师的推荐,我手头有了一本《新闻三昧》。至于《新闻三昧》编辑部里的人,我是一个也不认识。我边学边写,尝试着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整理成文字,投给《新闻三昧》。在等待了半年多时间、数十次投稿之后,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当然,在这些被发表的铅字中,有好多是经过编辑老师给修改过的。兴奋之余,我将发表过的文章与原稿进行对照,看编辑老师是如何给修改的,以便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再进行总结。之后再写稿,再投稿,用稿率慢慢地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我是地方报社的记者,一九八五年以来,我在完成本报报道任务之外,还在全国三十多家报刊、电台发表稿件四十余篇。许多报刊、电台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不能忘怀。去年二月份,我给《工人日报》写了篇小言论《招聘一定要实事求是》,就社会招聘中出现的乱许诺条件,事后不予兑现的现象议论了一番,原稿仅三百来字。三月十二日《工人日报》以《招聘人员不可开“空头支票”》为题在群言堂专栏发表。  相似文献   

16.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江西抗灾救灾任务,亲眼目睹了《人民前线》报编辑李根萍编辑稿件的全过程。那天晚上10点多钟,正在房间写稿的李编辑收到江西省萍乡军分区一名报道员传来的稿件。阅后,李编辑觉得是一篇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但中心不突出、语言不精炼,又有不少错别字。经过李编辑精心提炼,编辑成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我拿着原稿和定稿进行对比,心里不禁为李编辑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所感动。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公关闲谈”节目征文,我为他们写了一篇题为‘天达’的公关意识”的广播稿。当播音员尚红念着文稿时,我发现自己写的原稿与正式播出的广播稿相差甚远,许多地方经编辑作了修改。诸如“该单位”、“这个”、“那个”的词句被具体化了,许多文绉绉的成语、比喻被更通俗、口语化的语句所替代。至此,我似乎领悟到了广播稿的特点与要求。渐渐的被编辑改动的地方少了,播出时基本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在编辑版面时如何更好地配置稿件?这是每位编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稿件的配置,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几篇或长或短的稿件,而是对主稿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是主稿意义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一般来说,一篇头条新闻稿经过选择、修改和制作标题后,就完成了单篇稿件本身的编辑工作,但是围绕这一稿件的编辑工作并未结束。  相似文献   

20.
去年九月二十一日,《经济日报》三版《可爱的中国》专版,发表了我写的《十里荷香伴油香——任丘油田漫步》一稿。我惊喜地发现,这篇游记体的通讯改得比原稿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凝结着编辑的心血和汗水。这篇稿件原来题目是《任丘油田漫步》,当时就感到它一般化,可是我搜索枯肠,实在想不出自己满意的标题来。然而,经编辑精心改成《十里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