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在言外、委婉含蓄,则为明理诗高层境界所具有的三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挖掘潜能的内在动力,是塑造灵魂的润滑剂,思想品德课离不开情感的教育。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以情激情、以情动人、以情载理、以情启思,多方位体验情感,促使品德内化。  相似文献   

3.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明 确 指 出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应 让 学 生 在 主 动积 极 的 思 维 和 情 感 活 动 中 ,加 深理 解 和 体 验 , 有 所 感 悟 和 思 考 ,受 到 情 感 熏 陶 , 获 得 思 想 启 迪 ,享 受 审 美 情 趣 。 ”语 文 学 科 具 有丰 厚 的 人 文 性 , 语 文 的 人 文 性 是可 以 贴 近 学 生 的 心 灵 与 情 感 世界 的 。因 此 ,在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应 该 与 学 生 进 行 心 灵 对 话 ,使 学 生 获 得 对 生 命 的 感 悟 ,理 解文 章 深 刻 的 内 涵 ,从 而 不 断 提 高语 文 素 养 和 人 文 素 养 。 …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灵魂是"诗的意境"。散文意境的创造,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思与境偕,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5.
唐诗作为有唐一代文学的代表范式具有后世文学无法企及的地位,而在万紫千红的唐诗中,怀古诗以其独特的理性思考方式和苍凉悠远的历史美感成为唐诗中的修竹幽兰,本文试从历史学的角度探究唐代怀古诗的理思蕴含。  相似文献   

6.
同是诗歌,不同朝代在风格情调上有整体性的差异。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诗分唐宋”之说。他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简言之,唐诗突出一个“情”字,而宋诗则追求一个“理”字。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黄庭坚的七律苔草百家句律之长,领异标新,努力刷新宋诗,创作了与唐音迥异的宋诗新风貌。本文通过与唐诗比较,探讨山谷七律的新变。唐诗多写家国大事,以情韵胜;山谷诗则以常事常理折射现实,向内开掘,重主体,重理致,以意标著。表现方法上,山谷诗意象恢奇,体势瘦劲,达到了思深情淡,形枯意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各类诗作148首,其中绝句41首。自李唐而至于今,各种诗歌选本,柳宗元诗歌数量并不很多,绝句更少。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柳宗元绝句抒发了诗人被贬南方后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的失落之意和郁悒之情,绝少闲情选致。多数作品为寄赠、送别、酬答、行旅之事,还有少数即景抒怀之作。纯粹写景的绝句几乎没有,即使写景,也常融痛苦失意与怨怼愤懑之情于山光水色之中。此之谓景为情驭,境以思偕者也。  相似文献   

9.
唐诗《静夜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传颂千年的经典诗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本文试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诗歌《静夜思》的两个英译文进行比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职高、中专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唐诗,还专门设置了《古诗词鉴赏》单元,其中诗歌往往以唐诗为主。从教材的选文也可看出唐诗魅力非凡。唐诗,精炼、浪漫、洋溢着乐观的人文精神。从大学时代起,笔者对唐诗就有很深的感情,一首诗就是一篇论文,一首歌,一份情。爱唐诗,就会爱上唐诗教学。唐诗给人以激情,激情让师生披情入文,共同在课堂的情境中享受唐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杜甫后期致力于抒情诗形式的研究,力图创造诗歌独特的语言,表现诗歌独特的境界。古今时空交错,语法服务于感受,是杜律的重要创造。杜律的“逻辑”与“秩序”是:以情感生命的起伏为起伏,极力追摹生命的节奏,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由此焕发出诗美。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情感分析的合理运用可以突破某些诗文欣赏中遇到的难点,也更有利于落实情感教育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欣赏诗文的积极性。但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去欣赏诗文,势必要求欣赏者本人有同作者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情感的引导,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论认为,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具有情感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因,是驱动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动力;在诗歌接受时,读者一方面要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情感也被激发、感染和调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吟咏情性”、“诗缘情而绮靡”、“披文入情”的“情感中心说”是从先秦到晚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4.
《云寺》是一部饱含现代艺术气息的新诗集。其意象描写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生命力。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移情于物、借物抒情这种客观化自我享受式的审美观照不同,《云寺》更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力。诗人通过情感的介入、灵魂的体验,将外在事物的实在与诗人的主观性融为一体。凭借智性的、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意象同时把握了自我与事物。诗篇中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启发性意象,都是具有一般普遍性式样的意象构图,它们以联想的意蕴唤起观赏者的联想,进而产生和创作者相近的、类似的或扩大的审美感觉。赏读《云寺》尽可以得到超越物外、超越理性超越自我的审美享受,像饮味道醇厚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李煜词景、情特点的分析,阐述了景真、情真是李煜词深为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历史上一个闪亮的坐标,山水诗在他的手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谢朓山水诗的抒情具有三个特点:情景交融的境界;独特的抒情模式;悲欣交集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文革主流诗歌,食指的“地下诗歌”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点滴,关注个人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抒情主体与抒情客体向个人化、日常化回归;他突破主流诗坛乐观昂扬纯粹单一的抒情模式,正视精神痛苦,情感抒写丰富复杂,承续了中国诗歌含蓄、暗示、暧昧的美学传统;食指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形式与意象营造冲破时代精神与语言牢笼,抒写人性的美好,在诗歌中恢复了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20.
唐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其中不少诗歌的结构本身就极富诗意。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从文学题材的三要素情、事、景和时空关系处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分类既有利于诗歌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也有利于分析其深层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