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叙述的历史是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史,文学史叙述常被文学观念所左右,它成为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力量,这是造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现代文学史叙述模式历史演变的潜在原因;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常与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学史叙述的决定支配力量,而这样的文学史叙述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文学史叙述,因此,超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而回归"文学本体",这样的文学史叙述才是科学合理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6,(3):27-33
"社会型"文学史叙述是初期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形态,它在文学史叙述中多用时代、社会等外在因素阐释新文学的历史,文学史叙述形态多采用"编年体"文学史叙述模式;相对于"文体型"文学史叙述而言,"社会型"文学史叙述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易造成文学独立性、审美性的丧失,使文学史叙述失去客观、真实而走上偏狭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与时代语境是紧密关联的,文学史叙述重点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语境的变迁。以文学史对《雷雨》的叙述入手,以点带面,可以探寻文学史叙述的规律与得失。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史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史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史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史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文学”摇曳的、不确定的形象,凸显了历史叙述者不同的理论前提和思想立场,同时也表明新文学在30年代不断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争议和质询。  相似文献   

6.
文化时间是基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立体时间观,它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民族和人类精神整体之中加以考察,可以有效超越现代文学的时代性、政治性和现实意域,克服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叙述的片面性,从而揭示出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人性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现代文学史叙述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朦胧诗"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变更着不同的地位,显示着不同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朦胧诗"越来越为大众读者、学者、文学评论家所接受。"朦胧诗"经典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学界对于"朦胧诗"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冷漠保守,90年代逐渐热情,直到21世纪对其研究才呈欣欣向荣之势。文学史是"朦胧诗"经典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朦胧诗"经典化的过程中,文学史的叙述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文学历史的叙述离不开文学史观的导引,而现代中国文学史现却伴随着时代社会的沧桑演进而屡屡嬗变,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之中.文章借助于程凯华等人主编的<中国斯文学史>的解读,认为该史著提出的"中国新文学史"观具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其书写观念的背后隐含着一种新的文学史观的拓展和创建.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讽刺小说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沿着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传统的道路,在此时达到高潮,形成了显著的渴求和争写讽刺小说的态势,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不多见的群体文学现象。抗战时期国统区讽刺小说就其人物塑造方式和叙述样式而言,大致上可划归三种样式:传记式、戏剧式、寓言和游记式。本文即结合作家作品具体分析、阐释这三种叙述样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中,孟悦、戴锦华的《浮山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力,从而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就,它在宏大的历史叙述视角当中,对中国女性的文化生存进行了深人的质疑和探寻。  相似文献   

11.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2.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对以往历史的叙述和评价。文学史写作就是一个把握和梳理过去记忆的活动。在当代丰富、复杂的文学实践活动中,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选择和记忆,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筛选和淘汰,文学史的视域在历史的叙述中如何被确立,这是文学史写作的首要问题。本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文本是构成文学史本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文学史的叙述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它既是文学史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目的所在。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前,小说在文学史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还极为有限,更缺乏对具体文本历史与文学兼顾并与文学史著融为一体的眼光与叙述策略。《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此书第一次通过大量小说文本的直接引述,以精选、凝缩的方式,向读者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概貌。从中可以看到这位小说史开山者对文本的重视及其独到的文学感悟与史家见识。当然,作为一部特定历史阶段的个人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某些"举例"也有所不当,随着文学史、小说史研究的深入,文本"举例"的不断更新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表现。在重建文学史的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文本的精读以及对富有小说史意义的片断的提取,将从细节上改善小说史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往往是要考究研究对象的历史确定性,而文学史研究的确定性则没那么强。此外,文学史学史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英国文学史著,提出英国文学史著的"中国模式"问题。聚焦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叙述特征、叙述模式等理论问题。这样,不仅对于促进英国文学研究及英国文学史书写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国家文学史的书写与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精神是独具的,它既不同于古典小说,也与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有所不同。从叙述者与故事关系的远近看来,中国现代小说的叙述者离故事最近,叙述者就是故事的主人,故事的参与者和制造者。古典小说的眼光专注于历史,新时期小说一边关注现实,一边凝视着历史。现代小说专注于现实,故事多叙时事,叙述多用现在时态,现代小说家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造的意识,比外国小说更加直接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文化语境、气化哲学的形上意蕴、生命悲悯情怀以及士人意识的突显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以生命为核心范式的人学叙述策略。这种人学叙述策略以生命叙述为核心范式,在体系建构中突出人学旨归,并将人文旨趣历史相传。对中国古代文论人学叙述策略的思考或许能为其在当下视域中的现代转型以及自身意义的彰显找到可以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7,(1):84-90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在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的同时,却未受到文学史的重视。就当代文学史写作而言,文学史家的史学观念、文学思潮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到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叙述;就作家及小说而言,作家自身的写作策略和文学观念、作品自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在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思和先生是巴金研究专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有影响的文学史家。他致力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问题的研究,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民间"视野一直是他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叙述框架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