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凭借高铁的发展,武汉有机会快速提升其城市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必须明白自己作为"枢纽城市"的责任。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起"大交通"的思维方式;其次,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的市内交通系统;最后,武汉要致力于建设高尚的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交通便利水平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和城市文明[1]。通过科学合理且符合区域城市的实际路面交通情况和人居情况的方案,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进行规划设计,进行严格筛选和合理的选址,确立公共交通枢纽规模、衔接、回路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高铁将对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不断扩大的效应.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铁负虹吸效应使武汉面临要素被流出的压力,使武汉面临提高综合交通和高铁配套交通能力的压力,使武汉面临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压力.如何放大高铁正效应,防止和减小高铁负效应对武汉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增强武汉综合竞争力、增强武汉综合交通能力、增强武汉综合服务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孙童龄 《科技风》2012,(18):227-228
城市综合换乘枢纽不仅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转换,极大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高容量公共客运系统的性能,落实了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的综合换乘枢纽建设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综合换乘枢纽在投资政策和建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为完善综合换乘枢纽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协论坛》2004,19(2):4-5
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武汉,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原因,历来为“九省通衢”,是中部最大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商业城市。近十几年来,武汉经济建设步伐加快,老城区改造、新  相似文献   

6.
数字武汉总体框架与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城市”是当今信息化建设的热门话题,许多城市都以“数字城市”为旗帜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阐述了“数字武汉”建设目标和总体框架,论述了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介绍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政务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喜荣 《中国科技纵横》2010,(18):277-279,133
加快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内容分为两部分:区域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衔接和区域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其中区域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即高速铁路与区域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区域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衔接即高速铁路选择哪个枢纽与其它交通方式进行衔接。本文根据我国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关系和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及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线与枢纽布局。验证了高速铁路市区段选线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剧增,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城市交通拥堵已成全球性问题。城市发展靠交通,交通顺畅看路口。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十字路口是交通的枢纽,动脉一旦"硬化",就像人体正常的循环遭遇障碍一样,  相似文献   

9.
城市客运枢纽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下城市客运枢纽交通需求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枢纽地区客运需求与供给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匹配关系,并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运量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反映城市客运枢纽交通需求特征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艾倩楠 《内江科技》2023,(1):123-125+137
<正>为响应国家“碳中和”发展战略,为研究城市客运枢纽旅客疏散行为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以常州北站为例,引入随机效用理论,考虑距离、收入、时间、费用、方便性、舒适性6种因素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大型客运枢纽旅客疏散的分担率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采用极大似然函数估计,结合旅客调查样本数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同于其他产业影响要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一系列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要素,并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一个指标体系得出各个城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发现其中资源条件和公共服务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大。此外,由于高技术产业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枢纽-网络结构,影响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城市所适合发展的枢纽类型也不同。为此本文对发展潜力较高的城市枢纽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北京,上海适合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枢纽;深圳、广州的发展方向是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枢纽发展;天津、武汉、西安和南京应该集中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枢纽等。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简略的政策建议。文章在方法学上给出了一种权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产业创新完善流通节点城市功能,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是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内在要求,但是创新基础各异的沿线城市其功能分工是否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有待验证。本研究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2个枢纽城市2007-2018年的城市数据为样本,从产业创新管理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但目前通道沿线多数枢纽城市均处于功能分工拐点的左侧;鉴于北线枢纽城市功能分工水平总体上优于南线枢纽城市,按目前趋势,未来北线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将早于南线枢纽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从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这一增值最快的重要因素.以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次在中国发布50个代表城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一个城市上班平均花费时间反映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业态分布的合理性、交通网络的合理性、居住的适宜性、环境的质量以及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上班的出行时间也取决于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的面积大小以及出行工具等因素。计算结果指出:北京上班平均花费时间为52分钟,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天津40分钟。介于30—40分钟的城市有12座,依次是南京、重庆、沈阳、杭州、唐山、太原、石家庄、武汉、成都、长春、哈尔滨、苏州。  相似文献   

15.
熊伟  高婷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8):99-100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的C2R模型,计算了200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对效率值,从相对有效性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与区域防控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扩散以武汉为中心,随着春节大量人口的返乡流动呈现加速态势。整个湖北省需要城乡协同,共抗疫情,特别是武汉大都市圈内的黄冈、孝感等地区;在全国层面上,要切实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与武汉联系密切城市的疫情防控,并积极利用通讯和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开展潜在感染区和感染人群的精准识别,严控可能形成的次级疫情暴发中心源地。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低碳竞争力的高低是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直接反映,同时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需要提前找到城市低碳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建模对武汉城市圈、珠三角等4个城市群2007到2016年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仿真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整体排名变化比较大,武汉城市圈和京津唐城市群的竞争力随时间变化呈现平稳的变化趋势,而珠三角和呼包鄂城市群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最后,针对结果分析,从政府、企业和居民3个层面提出提升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武汉新港建设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建设武汉新港势在必行,为武汉地区的经济服务,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地位。建设武汉新港,关键在于发展武汉的港口物流业,建设相关的产业配套,建设综合的运输体系,完善通畅的信息交易平台,注重人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吕晶晶  陈勇 《科教文汇》2011,(4):189-190
本文主要研究了武汉市流通行业现代化的几个途径:流通业信息化、拓展企业经营规模、物流网络建设、统筹城乡流通产业发展、武汉市商业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把上海建成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并讨论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困难和问题,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指出上海应通过培育本地企业R&D能力、吸引外地企业和跨国公司R&D机构、构筑人才高地、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和优化创新环境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