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家访? 顾名思义,家访是教师主动到学生家里,就孩子的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曾几何时,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今天的教师却在进行艰难的“家访突围”——因为时间紧、教务重、家校沟通渠道多,家访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是否要给家访以生存空间?教师还需不需要家访?家访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还有无价值可言?我们追寻这些话题。追寻家访在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魅力,以期得到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儿时的记忆中,家访是件普通而又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却似乎成了“稀罕物”。家长们在抱怨:老师怎么不家访了?孩子们在诉苦:老师只会请家长,向家长告状。那么,教师如何看待家访?家长是否欢迎家访?家访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家访将以何种良性状态生存与发展呢? 本期我们将围绕上述有关家访的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聚焦家访     
家访,是一个值得长期回味、思考与不断探索、更新的话题.面对家访,学生如何看待?有何期望?教师又有何想法或遇到哪些问题?究竟怎样的家访才能赋予教育生命力,达到教育目的呢?请走进"聚焦家访".  相似文献   

4.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访则是永远在路上的行走教育。但是,近年来,家访这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在慢慢淡化。如何家访?这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严肃课题。  相似文献   

5.
浅谈家访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亲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各方面素质,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真正实现"家教合力"的教育平台。家访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对家长也能产生很大的触动,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就会同心协力,这必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进行家访工作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一、要做好家访准备工作一是制定家访计划。家访计划是家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制定周密的家访计划,才能保证家访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家访计划一般包括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6.
经常对后进生进行家访,是转变后进生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对后进生的家访工作,必须十分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笔者认为,对后进生的家访应注意四忌。一忌家访以告状为目的。有的老师企图通过告状,促使家长对后进生抓紧、抓严。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使家长对教育好子女失去信心,从而采取粗暴的态度对子女训斥甚至打骂,不易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老师对后进生家访时,应客观评价学生,如实地反映后进生在学校里的优缺点,全面地了解后进生在家中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和家长共同研究后进生差在哪里?原因何在?寻求转变后进…  相似文献   

7.
<正>从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奋斗在教育一线。这十几年当中,无论是当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我始终坚持家访。因为我觉得,家访说到底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是爱的教育的一种延伸。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教师一般都能了如指掌,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如何呢?家庭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又如何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家访,同家长直接交谈,才能有所了解,才能对学生的教育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家访,听听家长对我们教学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能取得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  相似文献   

8.
家访是个老题目,但已有点冷了。如何焕发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手段的青春呢?本期以专题形式刊发了一组家访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家访的艺术     
“家访”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成功的“家访”不但能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促进教学工作。反之,则劳而无益,事倍功半。一、明确家访目的,突出家访重点。家访的主要目的是:①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③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方法。由于每次家访的目的不同,因而,家访时的谈话内容和谈话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家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组织谈话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有人认为,在当今时代,通讯手段极为发达,家访这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已经落伍.究竟是家访落伍了,还是告状式的家访理念落伍了?上海市青浦区的广大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对家访这一传统的做法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明确只有家校教育目标一致、方法互补,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家访的进行就是要解决教育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重关系中存在的错位、越位与不到位".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互通情况,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教育好每个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访对每个班主任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做好家访工作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拙见,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13.
福建厦门市教育局日前发出通知,班主任必须在国庆期间到学生家进行家访。为了汇报家访成效,教师在家访时要与学生家长合影为证。并称是当地"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为加强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努力使家访成为常态化、制度化。教师称假期过得比平时还更紧张。(《厦门晚报》2008年9月29日报道)这样看来,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求教师国庆长假家访这种做法,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家访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实践方式,成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新领域,是家校合作共赢的良好平台。试以南徐学院为研究案例,重点分析了家访的具体作用: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创新了原有的家访模式,家访能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群体效应。同时探讨了家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努力:在家访中未能真正体现构筑情感教育模式,家访形式单一化与机械化;家访活动应该精心设计和精心实施;家访过程是一种人文关怀的重要显现;家访反馈后的信息处理要快。  相似文献   

15.
福建厦门市教育局日前发出通知,班主任必须在国庆期间到学生家进行家访。为了汇报家访成效,教师在家访时要与学生家长合影为证。并称是当地"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为加强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努力使家访成为常态化、制度化。教师称假期过得比平时还更紧张。(《厦门晚报》2008年9月29日报道)这样看来,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求教师国庆长假家访这种做法,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6.
您还家访吗?家访过程中难免碰到性格脾气不一样的家长,您如何和他们交往?您了解自己学生除了家访还会通过其他哪些有效的途径?有过刻骨铭心的家访故事吗?有没有学生的家长对您的工作不支持或者不理解?您是怎么处理的?  相似文献   

17.
家访如镜     
谢永发 《班主任》2005,(2):46-46
一位电台记者采访我,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家访感受,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家访如镜".后来我明白,那会儿我之所以能须臾出绝譬,实在是一种潜意识在起作用.是啊,一个多月的家访,已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平时教育中的许多缺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家访又何尝不是一面明教育得失的镜子呢?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在当今时代,通讯手段极为发达,家访这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已经落伍。究竟是家访落伍了,还是告状式的家访理念落伍了?上海市青浦区的广大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对家访这一传统的做法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明确只有家校教育目标一致、方法互补,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家访的进行就是要解决教育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重关系中存在的错位、越位与不到位"。家访确实是一种沿用已久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但"久,说明它经得起考验;旧,不等于一定要破除"。家访一旦被赋予新的内涵,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方法就一定能推陈出新,焕发出独特的育人光彩。  相似文献   

19.
在很多教师眼里,家访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无非就是到学生家访问而已。可是,亲爱的老师,您会家访吗?您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家访吗?您了解家访的真正意义吗?您知道家访访什么吗?您知道家访有哪些禁忌吗?您知道一次成功的家访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吗?我们为什么要家访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影响,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前两者,作用与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因此,三者的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增进家校协作的方法有很多,而家访无疑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家访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0.
家访是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互通情报,统一认识,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落到实处,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内外环境。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家访活动?一、坚持重要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