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2.
名家信箱     
山西长治王伟斌(000415号会员)来信;学习了太极拳名家讲堂《杨式太极拳精解》收获很大,现有两个问题向崔仲三老师请教。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可否称为杨式太极拳?为什么?为什幺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的一些动作和传统的杨式太极拳不一样?如脚尖的翘与不翘、立掌前推与斜掌前推、实腿转脚与后坐转脚,动作不一样,是否技击作用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揽雀尾是杨式太极拳重要的拳式动作之一,起势之后,第一个就是揽雀尾,而且在整个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多次重复出现,足以说明这个拳式的重要性。在其他一些流派的太极拳中,揽雀尾被称为"懒扎衣"。杨式太极拳之所以把这个动作称为"揽雀尾",我认为是为了表现这个动作的轻柔沉稳、活泼灵敏,它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太极拳的稳健灵活特点。揽雀尾动作尽管复杂,但是,其基本内容就是掤捋挤按,表现了太极拳四正手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名家信箱     
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练习杨式太极拳17年了,但有两个动作我一直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一是杨式竞赛套路里的第四式提手上势,二是第七式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崔仲三答:杨式太极拳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其动作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动作劲力的要求。比较形象的动作名称就是白鹤亮翅。在这些动作名称中,有的注重技击手法的表现,比如搬拦锤;还有的是对劲力感觉的提示,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式等。太极拳虽然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动作感觉是一致的。具  相似文献   

5.
汪新华 《中华武术》2006,(11):29-29
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7.
周英南 《武当》2010,(8):16-17
一百多年来,无数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这一中华民族的武术瑰宝,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一些人由于对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受到一些非杨式太极理论的影响而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对正确、规范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太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古为今用,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应运而生。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套路突破了传统教学程式,焕发新的活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求。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套路,是以上世纪30年代杨澄甫宗师在北京所传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及68式传统杨式太极剑为蓝本,依据杨澄甫入门弟子崔毅士前辈所传套路由其嫡孙崔仲三先生编创,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系列套路练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学习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过程中,添加反式练习法,有益于提高拳艺水平。经过多年反复实践,我体会到这种练法至少带来两点好处。一是正反左右两侧对称习练,可以使全身各部位均衡发展。二是体现在太极推手当中,左右进退转换、上下协调得力,有利于走粘的基本技法实现,沾粘连随,更好地顺应来力,随曲就伸,少出背势,多增顺势。  相似文献   

10.
轻器械按摩健美操的器械动作是根据轻器械摩拉球的结构性能编制的。分类设计归纳为 :球体拍打技法、按摩棒滚揉技法、点穴头点穴技法、拉力绳伸拉技法。动作方法是将选择的穴位及刺激本穴的手法与身体基本姿态、基本动作和基本步伐巧妙结合 ,融为一体 ,并将其健美操化 ,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配、气韵得当、神情相随的风格特色。   (1)球体拍打技法———是对身体体表和穴位进行拍打刺激为主的运动按摩方法。不同的动作产生的拍打力度完全不同 ,可根据身体承受能力 ,随时变换动作。动作力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为 :滚揉———搓动———…  相似文献   

11.
这个题目是疫情期间我在线上讲课的内容之一,列举了八对相近动作进行同异性对比,使习者能更清楚传统杨氏太极拳一些动作的练法。这里稍作整理与各位共同研究分享。要了解这些动作的同异处,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技法、劲法和练法。技法决定劲法,技法和劲法决定练法。动作相近的地方,从技法和劲法去搞清楚,练法就清楚了。我们还是以杨澄甫的太极拳式歌诀为主线,来理解这些动作中的技法、劲法和它的演练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3,(4):50-54
概要 华丽的合气道技法由摔投技法表现出来。从稳定的美姿中发挥出凌厉的动作,是合气道摔投技法所孕育出来的独特气氛。 以下将摔投技法分成基础、基本、基本变化、应用等四部分加以解说,但是基础与基本的部分仅简单说明其中心主旨。 (1)基础技法 被认为标准的摔投技法有两种情形。 (2)基本技法 呼应标准摔投技法的基本法共有三种。好好针对基础与基本技法进行练习,其他的动作就能轻易学会。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进行论述。杨式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期与普及期,杨式太极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进行传承。研究希望能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期中国传统文化能借着太极拳这一载体发扬得更加广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16.
《武当》2009,(7):5-5
2009年5月下旬,在香港元朗天水围,由杨式太极拳第五代联谊会和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联合主办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论坛。海内外众多太极名家以及专家学者到会,深入研讨太极拳理法。论坛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太极拳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雪夜 《精武》2004,(7):32-35
笔者在2004年第6期《精武》的《双手双节棍技法精粹》一文中,介绍了双手双节棍初级技法、双手双节棍中级技法。为方便广大双节棍爱好者练习,笔者特整理出一套双手双节棍高级技法,并将动作分式列出。习练者可逐一单式练习,练熟悉后再练下一式。相连的各式练好后,再合在一起练习。  相似文献   

18.
车星辰 《武当》2003,(2):27-27
读完瞿世镜先生《武林》2001年7-10期连载的《杨门弟子素描》一文后,令我感慨万千,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难得《武林》及瞿世镜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鲜为人知、回味无穷的杨式太极内幕。同时,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疑问——现行杨式太极为何都是柔软体操?也终被解开。原来,我们所见到的现行杨式太极拳架,几乎都是由顾留馨一手扶植的,由只懂外形拳架的某些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传播的。他们将  相似文献   

19.
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对杨式太极拳的翻译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杨式太极拳的翻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太极拳拳理是太极拳运动的精髓,也是译语文化的缺省部分,译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为译语受众建构有效的认知图式。以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法译介中国文化独有的事物有利于传递相异的文化思想;2)杨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的翻译,涉及到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原语名称的文化内涵和技击内涵进行有效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李雅轩练的杨式太极刀共40个动作,包括劈、刺、撩、扫、截、挑、磕、挂、斫、剁、崩、点、抹13种刀法。在技法上,又有跳步冲刀、跳步勒刀、跳步旋风的特点。演练起来,既有太极拳轻灵沉稳的风韵,又有雄壮威武之气势,还有龙腾虎跃之敏捷,其架子舒展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