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鲁迅,总是对他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他的铮铮的铁骨,挺直的脊梁,深情的眷恋,构建了他精神的深邃,人格的伟大。但是时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们为什么怕周树人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直面正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鲁迅作品上的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何山石 《初中生》2002,(23):14-15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4.
鲁迅12岁时,教他的塾师是寿镜吾先生。一次,上对课前,有个学生偷看了寿先生的考对:"独角兽",于是就向鲁迅求助。鲁迅不知这是"对题"(对对子的题目),便顺口答道:"四眼狗。"  相似文献   

5.
<正>在教育过程中,常有一些人或事,让我不能控制自已的情绪,事后常常懊悔不已。于是我想,如果在我生气的时候,有人能够提个醒,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气令智昏"了呢?于是,我向学生提议,选一名学生做"教师管理员",这个提议在班上引起了很大动静,学生们都很兴奋。班会课上,我对学生说:"这个管理员,就叫‘生气管理员',老师一生气,他就要站起来提醒、警告,老师一定要服从管理。不知哪个同学愿意担任?"学生们特别兴奋,就连一些文静的女孩子眼里  相似文献   

6.
<正>这个世界有正面就有反面,有你喜欢的老师就有你不喜欢的老师,而且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一些缺点。所以让小编帮同学们悉数让你们头疼的老师的小毛病,并且一起来分析一下怎么和有小缺点的老师和平相处吧。①超强杀伤力的几分钟老师画像:"不行了我好想上厕所","怎么还不下课,饿死我了","到底还要拖多久呀,好困"……当下课铃声响起,可老师还在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你又正好"人有三急",此时此刻有没有想暴走的冲动?  相似文献   

7.
正谁是鲁迅?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个标准答案: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小学语文课本开始,我们就与他结缘。学生们更是长期口口相传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学并非鲁迅一开始的梦想,老师们一般会讲,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树立起了"弃医从文"的志向。  相似文献   

8.
<正>"老师,他作业又没写。""老师,他英语单词没背。""老师,……""他"成为班级报导的焦点,对于组长的状告,他满不在乎,大家都说:"‘他’没救了。"我面对着"状纸",真想痛斥他一顿。可又一想:这么不自觉的孩子,管他干嘛?管也白管。他都不在乎,我在乎有什么用?如果班上少几个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呀!每当刚刚被批评完的他又真诚的喊我"老师",在老远的地方热情的向我打招呼时,我的心被震颤了。哎!毕竟他是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他是我的学生!责任心让我无法不在乎!  相似文献   

9.
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言,必须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中主动地发言。一、以低姿态赢得和谐说起来夸张,但是在学生眼中的老师往往真的就如同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般,和老师打交道的时候,学生们怎么都存在着一道心理阴影。有了这个隔阂,想要营造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和一位八年级老师聊天.她说起她们班有个智障学生.连字都不认识。有一次.这个学生在课间和另一个学生打架了.这个学生先动的手。事后.老师对他进行教育,他振振有词,最后.他对另一个和他打架的学生说:“你看我打你了,你也打我了.我给你道个歉.你给我道个歉.我们就和好吧!”他说的这番话.让老师们想都没想到。他虽然连字都不认识.但在处理问题上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化解矛盾.而且语言表达得很准确、清晰。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作者自己当班主任的一些亲身体会,从不想当的班主任,逐步摸索出怎样"化繁为简",当一个轻松的班主任。建议每个新老师都应争取在刚来的前几年就能当班主任,因为年轻老师意气风发,最有激情,最有理想,也最有时间,陪在学生们身边。很多时候就是靠多陪学生来逐渐丰富带班经验。当了几年班主任后就会逐渐积累经验,提高效率,班主任管理工作就越来越轻松快乐了。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笔来反封建的斗士,一个毫无争议的反对一切黑暗统治的领袖。正因为如此,我们谈及鲁迅,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想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谈到鲁迅作品时,首先就会提到他旗帜鲜明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无不从小就锐意创新。 一天,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让学生练习作对联,上联为"独角兽",学生纷纷回答:"两头蛇,九头鸟,百足虫……"应该说都符合对仗的基本要求,但鲁迅总觉得差点什么,一番思考之后对出了"比目鱼",博得老师赞赏。该对联难点在第一个字,"独"不是数词却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堪称最佳。 大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在词句上有多处反复,如"笑"、"还欠十九个钱呢"等。教学时,尝试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句在小说中的反复,带领其深入文本。反复出现的"笑",反映出"看客"们的冷漠和恶毒,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反复出现的"还欠十九个钱呢",可以从中窥探孔乙己的全部悲剧,感受鲁迅的讽刺和悲悯。  相似文献   

15.
黄洁 《班主任》2011,(7):45
"不要打了!再打就去报告老师!"一天中午,我刚走进教室,就看到几个学生在劝架。见我来了,学生们纷纷告状:"黄老师,齐齐和文文打起来了!"我将目光转移到两名"肇事者"身上,只见两人脸涨得通红,彼此揪着衣服丝毫没有放开的意思,眼睛死死地盯着对方。到底什么原因让这对好朋友反目成仇,大动干戈?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文文想把曾经给齐齐的"赛尔号"  相似文献   

16.
<正>看到一篇作文《老师的目光》,大致思路是:登山害怕时,目光鼓励他勇敢攀登;考试成绩差时,目光让他总结失败原因;跑步比赛时,目光信任他一定能跑好;取得好成绩时,目光又提醒他别骄傲。最后总结出,老师的目光让他终生难忘。事例写得也不少,但还是觉得内容不丰富,主题不深刻。因为他对"目光"的挖掘只有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难得开口     
某班的学生们很爱听他们班主任的话,我去向这位班主任请教,他说因为他难得开口。 细细品味,“难得开口”是有道理的。反复强调固然有助于记忆,但一种刺激如果反复、持续地作用于人,人就会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适应,会渐渐麻木起来,耳朵都磨出茧子了,对他也就不会有什么刺激了。看来,教师平时的言语教育,不仅要重视提高质量,也要注意控制数量。 柯里亚考试时刚刚想偷看“小抄儿”(写有考题答案的作弊条),他的目光和监考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这位老师急忙地把视线转向窗外,背着手向窗口走去。老师  相似文献   

18.
情境一老师请豪豪去上面和小朋友们玩碰球游戏。他说:"合起来是9。嘿嘿,我的8球碰1球。"(应该说成"嘿嘿,我的8球碰几球",小朋友们齐声回答"嘿嘿,你的8球碰1球"。)结果,小朋友们哄堂大笑,都在笑他。他有点惊慌失措,站在那儿不知道该做什么。老师说:"这个时候就神气了,上面的小朋友出一点错你们就笑成  相似文献   

19.
赢自己一把     
有一个孩子很笨。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按排名的先后次序宣布班上学生的成绩时,他的爸爸就总是悬着一颗心,想早一点听到他的名字。结果每次念出他的名字后,老师就作个完结式的停顿,接下去便说:"念完了。"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班级学习《狐狸和乌鸦》,分析完课文后,老师说:"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真聪明!"我认为这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任意体验而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取向。《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寓言,对这则寓言的传统解读是"爱听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