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 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 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 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 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2.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3.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4.
《悲回风》是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全诗的感情基调哀怨、孤独、彷徨,整篇自始至终,充满了悲愤的情绪。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他的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性,而集中表现这种悲剧意识和审美意象的就是《悲回风》。本文试从悲剧性的角度来探析《悲回风》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品中某些篇章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意见。争论的重点,尤其集中在《九章》的《怀沙》以下《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四篇上。从总的倾向来看,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是不相上下的。但是,主张这四篇是伪作的论著当中有两条历史资料,却迄今还没有人能提出有力的否定意见。第一条,《汉书·扬雄列传》说:雄作《反离骚》《广骚》之后,“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这是否可以证明西汉之末的屈赋传本还没有《怀沙》以下四篇?第二条,刘  相似文献   

6.
关于《楚辞》中哪一篇是屈原的绝笔的问题,古今楚辞学者多有研究,虽聚讼纷纭,然早已多集中于屈赋中的《怀沙》和《惜往日》两篇,自清初己多有学者倾向于《惜往日》一篇。建国以来,楚辞学界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已更多倾向于《惜往日》  相似文献   

7.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8.
南宋以来,不断有人从《惜往日》诗中找出一些“疑点”,判定此篇为“伪作”。本文针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疑点”问题逐一进行了辨析,证明前人所提出的这些“疑点”缺乏根据,不能成立。因此,认定《惜往日》的著作权当属屈原。  相似文献   

9.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屈原辞作的全面考察和对《橘颂》文本的深入解读,并着重对《橘颂》乃屈原二十岁行冠礼时仿《士冠辞》而抒怀的说法进行了分析、驳难,认为《橘颂》实当为屈原生命的最后阶段所作,其作时大约与《怀沙》、《惜往日》相后、先.  相似文献   

11.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的绝笔(“怀沙”不必解释为“怀石”,而《惜往日》显系伪作)。《怀沙》  相似文献   

12.
你《涉江》你《抽思》你《哀郢》你《怀沙》,你《惜往日》你《悲秋风》,你发自肺腑的语言含着泪带着血,用它们砌成一座正直真诚勇敢纯洁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阮籍《咏怀诗》第八十首和《悲回风》一样,是诗人的绝命诗。其从诗歌营造的肃杀悲凉的意境氛围、诗人对时间意识的自觉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及卓而不群、风神潇洒的“佳人”形象三个方面袭取屈原《悲回风》旨意,表达诗人人生失路、不知行将何之的惶惧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九章》中的《惜往日》是一首兼有叙事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叙述了爱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从事变法,以及后来遭谗放逐直至沉江自尽的过程,“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四)。对于研究屈原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还有等于深入,且不说它的作者问题,曾国藩、许学夷、吴汝纶等主张非屈原之作,至今意见不一,未有定论,即使对于它的结构和法治思想的具体表现亦可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后面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蒋丽霞 《文教资料》2008,(17):10-11
本文结合前人的观点,从<悲回风>文本出发,详细论述了其为伪作的证据:一是<悲回风>中出现了大量叠字甚至是叠字对,这在确为屈原所著的作品中比较少见;二是根据自叙性文学作品"自我称颂"的显著特点,<悲回风>出现了明显的谦逊之语.  相似文献   

16.
屈原《离骚》中的“户”,《悲回风》中的“伴”,其解释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两词的释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说明,认为“户”字做“披挂、披带”解,“伴”字做“背叛义”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九章·惜往日》与《惜誓》是楚辞中的代表之作,两者有着较为相似的写作背景,在结构层次安排上清晰合理.同时也包含着密切的情感联系,象征、引用典故等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一大亮点,从而在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上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后代学者争相效仿的经典“美文”之佳。  相似文献   

18.
《惜诵》是屈原《楚辞&#183;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惜诵》是《楚辞》中明确为屈原所写的作品之一,现为《楚辞·九章》的首篇。其开头部分几句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作〈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篇名"惜诵"系拈取篇首二字为题。其含义自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屈原集校注》列举旧  相似文献   

20.
屈赋直言“伯夷”者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章句》引《史记·伯夷列传》释之,以为《橘颂》、《悲回风》中的“伯夷”乃“孤竹君之子”,“叔齐兄也”;洪《补》进而引韩愈“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之颂,以为“屈原独立不迁,宜与伯夷无异,乃自谓近于伯夷,而置以为像,尊贤之词也。”又,《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明]周拱辰《离骚草木史》以为“指夷齐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佑之,而荐之乳乎?”[清]毛奇龄《(天问)补注》复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