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钢是重庆新诗发展史上的先行者,他的诗歌开创了重庆80年代诗歌的风貌,引领了全国新诗的风潮。以海上风景线,海军形象,海军日常生活为中心建构的军旅题材诗歌在他的笔下具有了生命意识。李钢诗歌中语词的陌生化,也赋予了诗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写作以其优美高雅的气质风貌“徜徉”于20世纪90年代光彩夺目的诗歌百花园。深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臧棣以其敏锐的对生活的智性观察和精湛多变的诗歌技艺在新诗发展中独树一帜。但由于他过分关注琐屑的日常生活难免造成视野的相对狭窄,如何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保持其“精英立场”无疑是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所面临的不能逃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诗人,莫雅平很低调,但他独特的诗歌作品在广西的诗歌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歌作品在充满幽默的叙述中,既流露出了诗歌的智性之光,又安然地表达出个人的生命追求,而这种极具阐释的诗歌文本,更引导我们对当下诗歌问题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穆旦的诗歌中,“我”的言说、理性的思辨色彩以及独特的受难意识等使他的诗歌充满复杂性和智性,他用各种强烈的个人经验(个人性)来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公共性),并且能够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使他的诗歌走出自我宣泄的个人性而走向具有普遍真理的公共性,上升到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高度,创建了属于穆旦的独特的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5.
姜起超 《文教资料》2012,(34):88-91
随着诗歌本体意识的回归,90年代先锋诗歌的书写出现了许多转向,诸如出现了比先前抒情性诗歌写作更为深邃的"智性化"书写,及物写作逐渐替代了虚高的不及物写作,细节写作的出现强化了诗歌处理现场的能力,而且,伴随着一种本体意识的成熟,诗歌叙事特质凸显,先锋诗人先进的创作理念把"诗歌戏剧化"写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冯至与穆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诗歌以客观的方式、深蕴的哲理、朴素的意象自由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感受与体悟,他清醒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本相,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穆旦的诗歌以充满矛盾的意象和自由伸展的主体意识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的智性诗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演变;诗人强调其诗歌表现的是真情实感而非智慧,他将智性理解为让世界万物显现的魔力,这一理解源于艾略特将智性作为诗歌表现情思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睿智这一思想;民国批评界对智性的理解有三种,分别是作为诗歌内容的智慧、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理性和诗歌艺术表现中所体现的机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批评者将卞之琳的智性诗中的智性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而非诗歌表现的艺术,这是对西方诗学中智性这一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伊沙以其卓异的写作姿态和风格,成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作身份驳杂不一,结合诗作分析他诗歌写作的三重身份:痞子、小市民和知识分子,并简要论述这三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以期初步探讨伊沙诗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在迄今为止的女性书写历史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女性主义诗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写作现象,它以一种激情而又不无极端的方式宣泄了女性生命中的压抑和渴望,表达着对女性历史的焦虑和对自由状态的强烈向往.这个诗歌群体的代表人物伊蕾、唐亚平、翟永明的诗作充分显示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书写倾向.  相似文献   

10.
论杜运燮诗歌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运燮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揭示现实的负面因素或对其给予讽刺作为主要手段,但这只是他的诗歌艺术特征的一个方面。诗人所要表达的更是生命的理想与渴望,他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揭示现实与生命中的负面因素,是希望表达自己所感受和期待的生命的真实与本质,从而引导生命与现实朝着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12.
黄灿然是"朦胧诗"以后有影响的诗人。简洁、朴素、智性,获得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二十余年来,黄灿然的写作质量平稳,诗艺日益精进。其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年至2005年为第二阶段,2006年之后为第三阶段。论文试图通过对诗人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勾勒与分析,揭示出其诗歌的优异性以及诗人在当代华语诗坛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刘艳梅 《现代语文》2007,(10):60-60
海子诗歌受荷尔德林的诗学"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在"贫困年代里诗人何为"的影响,追求"纯诗"的写作。把创作点集中在大地、麦子、天空等自然事物上,在神性缺失的年代,呼唤神性的到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也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诗人柏桦的写作从80年代初开始,即已显示出身体性的美学特征。他诗歌中的身体性,是基于尼采的身体哲学和透视主义方法,也是他诗歌美学的出发点和所有秘密。柏桦诗歌的身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快感、颓废和逸乐,三者的结合,构成了柏桦写作的美学风景和当代汉语诗歌中独特的后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英国诗人奥登对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马来亚》是杜运燮在1940年代创作的一首描写马来亚人民反法西斯、反殖民统治的诗歌,该诗在叙述角度、诗歌结构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借鉴了奥登的《西班牙,1937》,客观地呈现了正发生的政治事件,智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重大事件的思索和情感,加强了对新诗艺术深度的探索。《马来亚》一诗表达政治和情感的方式,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彝族先锋诗人阿库乌雾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彝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的一部分,这个传统构成了彝民族的文化整体。同时,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彝民族对历史的表达和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从宗教领域对民族文化进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阿库乌雾力求以诗歌为表达形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内质作一番深刻的智性思考,并渴望重塑现代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频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诗歌坚持在浮世挖井,挖掘生活之井、生命之井、精神之井,从而挖掘出他独特的诗歌之井。他所挖出的这口诗歌之井充满了神性、智性和悲悯性,使其诗保持着神性的光芒,建构了智性的空间,怀抱着悲悯的情怀,呈现出刘频独特的诗质追求。  相似文献   

20.
女性写作对女性生命意识不懈的叩问与求索,是女性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构成女性写作指向的基质。在女性作家的创作里,她们的写作一旦凸现性别立场,就会出现相仿的精神指向:对自我生命的关怀。百年来的文学演进中,女性文学对这种关怀的自觉,弥漫在女性文学的写作中,根植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坚定而明确的认同。郑敏以一种智性的写作方式超越了这一法则,达到了女性的“人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