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说明 ,以往相当多论者对李贽反孔批儒的论述和评价 ,不够准确、全面 ,只讲他反孔批儒 ,无视其热诚尊孔。李贽全面肯定孔子的治国手段 ,以为孔子远超千古帝王、百世圣人 ,是万亿年载尊亲有加的千古至圣。有时他还视孔子为知音。李贽的反孔批儒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 ,但是李贽所批判的孔子 ,是被历代统治者和后世儒者哄抬起来作为封建专制和禁锢垄断思想文化护符、偶像的“孔子” ,主要不是“孔子本身”。认为对李贽的一些愤激之言应当做理性的分析。《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是反尊孔作品 ,却常被误认为反孔作品。李贽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 ,有率性放任的叛逆行为 ,但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革新派 ,仍然维护封建君主制和纲常名教。尊孔时代夸大了他的“离经叛道” ,反孔时代再次予以渲染。要对李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必须研究王阳明和先秦儒家及其典籍对他的影响 ,并且消除学术界依然存在的尊孔和反孔的惯性 ,辨析既往对李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认为,无论从理论建树,还是精神情操,李贽都给我们留下非常值得研究和张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对李贽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李贽自身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本学对李贽的尊孔和反孔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尊孔表现了李贽的进步历史观,是对孔子的科学的历史的评价,而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亵读,才真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创举,显示着李贽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李贽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是反对儒家、孔子的。本文针对传统观念对李贽看法所存在的局限和盲点,通过对李贽著作的深入研读和他生活经历的了解,收集可靠的言论证据、重新分析李贽的信仰,认清李贽对道学进行激烈批判的实质以证实李贽并非真正反对孔子,他反对的是借孔子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假道学,实质上是为给孔子正名,还孔子一个平民凡人的面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无论从理论建树 ,还是精神情操 ,李贽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和张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对李贽的认识 ,还没有达到李贽自身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还对李贽的尊孔和反孔问题提出了看法 ,认为尊孔表现了李贽的进步历史观 ,是对孔子的科学的历史的评价 ;而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亵渎 ,才真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创举 ,显示着李贽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贽的思想是丰富复杂的,他具有非常突出的尊孔崇儒的一面,又清醒地看到理学家把孔学儒教神秘化权威化,以扼杀人性、维护专制统治的残酷和虚伪,因此又坚决反孔批儒;他出家落发,但又倡导三教归儒;李贽的思想亦儒亦道亦佛,又非儒非道非佛。李贽复杂多元的思想,受陆、王"心学"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却以其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人本精神而成为"异端",成为晚明思想解放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儒反法的历史小说,它的要害是骂曹。这部小说在明初问世后,地主阶级内部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反映了当时文学领域里的儒法斗争。明末法家李贽,站在中小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借评点《三国演义》,批判了作者罗贯中的尊孔观点,高度赞扬了法家曹操,一反千年骂曹的逆流,表现了鲜明、强烈的尊法反儒思想。李贽死后,反动文人毛宗岗把《三国演义》中李贽的评点全行削去,换上自己尊儒反法的“新评”,大肆吹捧朱熹“帝蜀寇魏”的正统观点,污蔑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指名道姓地攻击李  相似文献   

7.
本期,我们刊登了五篇李贽文章注释。这是从《李贽文选注》(初稿)中选出来的。《李贽文选注》是由中文系和八个单位的工农兵代表共同承担的任务。目前已注出初稿,本刊在下期将继续选登他们的注释稿。李贽是明代尊法反儒的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战斗性著作。这里所刊登的五篇,都是李贽的名篇。《答耿中丞》、《赞刘谐》和《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李贽的讨孔檄文;《李中丞奏议序》则是李贽颂扬法家代表人物的赞美诗;至于《夫妇论》,应该说是李贽的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李贽以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对反动儒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等提出的“理能生气”,“理在气先”,精神产生物质的反动观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为了把《李贽文选注》搞得更好,希望读者对这里刊登的注释稿,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较全面地阐述了李贽思想及文学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反传统的思想性格,文学观的核心-童心说,及对小说戏曲的评论。作为中小地主阶层出身的李贽,他一方面对封建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和封建伦理的虚伪度的。在学术和文学方面,李贽的主张具有反传统、反复古的性质,直接影响了公安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李贽(1527——1602)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以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战斗精神,受到后来人们的重视。李贽还有不少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李贽的有关军事的著作,散见于《藏书》的有关评论和《焚书》的有关论文、书信中,更集中表现在《孙子参同》这一专著中。研究《孙子参同》,探讨李贽的军事思想,有助于对李贽的全面认识。这里,我依据明朝陈氏继志斋刊本《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中的《孙子参同》,对李贽的军事思想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贽(公元1527—1602),号卓吾。李贽祖上原籍河南汝宁府固始县,元末迁居泉州。泉州是一个宗教众多的地区,影响到李贽先祖的思想信仰也比较复杂。其始祖林闾和泉州的伊斯兰教徒关系很好,始祖母却给号称闽南佛国的开元寺塑造了一尊佛像。二世祖林孥“受戒于清净寺教门”。而他的胞弟林端却“敦诗习礼,绰有儒风,养心静素,乐意弦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