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两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向世界说明西藏的文毒:《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他从高原走来——访藏族第一位博士格勒》《雪域高原上响起和谐音符——与西藏团人大代表谈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对外宣传西藏的技巧就是用事实回应宣传臆想》《毛如柏,对西藏三十二年的牵挂跳读者对此反响热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西藏更加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了使外宣工作者、在面对西方社会对西藏的种种误读时能够成为“最佳辩手”,本栏目将针对西藏受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外宣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观点、雄辩的事实和传播技巧。在“西藏问题”上我们与国外的分歧和争论应当如何说明,围绕国外的误读应当如何正面解读。同时,我们尽量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让外界听到雪域高原更加及时和真实的声音,多角度地呈现一个日新月异的西藏。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藏文化周”已举办了四次,只有这次是第一次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香港举行。被誉为人间香格里拉的西藏,在世人眼中是“谜”一样的地方。外国记者基于对它的陌生感经常也会作一些片面的报道。为了澄清外界对西藏的模糊印象,肩负“说明中国”职责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通过举办“中国西藏文化周”,将西藏的纵切面、横段面都展现在外界眼前。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在香港办“中国西藏文化周”时,国务院新闻办西藏处有关负责人士说:香港是国际公认的大都市.不仅是经济中心.还是信息、新闻中心。国际上很多新闻社都在这里设有机构。香港本身的媒体也丰富、活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一国两制,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香港媒体对西藏问题并不完全了解,面对西方的误解。有必要通过香港的媒体平台向世界介绍西藏。也让香港人不仅要知道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还要了解西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7月15日-7月21日,在香港最有名的国际会展中心大厅举办的本次展览,面积相当于北京展览馆。其中的西藏活佛团为港诵经祈福盛会把中国西藏文化周活动推向了高潮——大厅里达到近万人,可谓人山人海。在这之前,国务院新闻办已就“中国西藏文化周”出国办过三次展览.相比较而言,在香港的活动规模和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是因为活动的主办者抓住了受众特点——香港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社会,但佛教信仰程度特别高,办这样的展览不仅政府欢迎,市民也欢迎。  相似文献   

3.
“西藏之窗”栏目已开办了四期,受到读者的好评。本期我们请到了研究西藏的几位专家学者,就达赖 集团在西方进行长期的歪曲宣传,“西藏问题”的国际化,以及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如何向世界讲述西藏 的真实故事,传播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正确声音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4.
雪石 《对外大传播》2007,(10):16-18
2007年7月9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大传播》等十一家中央媒体在国务院新闻办的组织下赴青藏铁路沿线采访,历时十天。 无论是外国媒体关于“生态移民生活状况”的质疑。还是关于“西藏文化是否汉化”的担忧,抑或是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误解,当记者踏上青藏高厚的时候,都依据所在媒体的特点,通过各自视角,寻找着不同的故事。《西藏之窗》从2007年第九期开始,陆续选登了记者深入青藏两省区实地采写的稿件,敬请读者关注并与我们互动。信息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com.cn  相似文献   

5.
从2005年第七期起。《对外大传播》创办了“西藏之窗”栏目,通过一系列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学者及外国朋友的眼睛来解读今天的西藏,也会将触角深入到藏区,请生活在那里的藏民谈他们对西藏问题的切身感受……该栏目的栏目主持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西藏处王丕君博士和《对外大传播》共同激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博士、五洲出版社徐醒生博士一同就西藏话题进行着热烈的交谈,这个小规模的座谈会就在位于国务院新闻办附近的“国新书吧”里拉开序幕。《对外大传播》将这次访谈分别成文,形成上下两篇,上篇名为《我从藏区走来》,介绍了从内地走向世界的藏族同胞格勒博士,该文一经发表,被很多权威网站全文转载。而本文则介绍多年来一直从事涉藏外宣品策划编辑工作的徐酲生博士。  相似文献   

6.
中国两会结束之后,《世界邮报》(The World Post)总编辑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发表题为《西方媒体正在错失中国最大的故事》的文章,从中国全国人大职能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在“依法治国”之路上取得的进步,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之处。加德尔斯在文章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媒体总是将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橡皮图章”做“表面化”的联系,而这种描述变得越来越与实际不符,无助于了解中国今天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化:从“行政命令”的治理模式向“依法治国”的长征。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积极支持达赖集团策动“两藏独立”,把西藏问题作为对我施压的一个重点,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发展,搞乱中国,“分化”和“西化”中国。达赖集团与西方敌对势力相勾结,在国际上大肆进行欺骗宣传,蛊惑人心,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同时加紧对境内进行思想渗透和颠覆活动。围绕西藏问题我们同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进行下去。斗争的实质不在于西藏要不要民主,西藏人民要不要享有自治权  相似文献   

8.
用白皮书做好涉藏外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皮书成为涉外宣的有效武器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达赖集团长期的分裂宣传活动,由于西方敌对势力为分化、西化中国而对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纵容和支持,使得国际社会存在着一个“虚拟的西藏”,存在着所谓的“西藏问题”。所谓“西藏问题”完全是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反动的目的沆瀣一气,通过共同编造和散布  相似文献   

9.
2005年最后一天的上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博士、五洲出版社徐醒生博士,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处王丕君博士以及《对外大传播》之邀,相聚在位于国务院新闻办附近的“国新书吧”里,就西藏话题进行着热烈的交谈。小小的书吧周围摆满了书,随手拈来《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西藏的故事》、《西藏教育今昔》、《西藏妇女》、《西藏旅游手册》……一横格书架上有不少是徐醒生组织编辑的有关藏学的书籍。对谈开始的时候,窗外飘起了雪花,主持人王丕君高兴地说:“瑞雪兆丰年,这预示着2006年西藏外宣工作又将是一个丰收的年景。”的确如此,《对外大传播》“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镜头中的西藏更精彩》、《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读者反馈热烈,尤其是《真实一定胜于谎言》,几乎在每份“读者调查函”中都名列三甲。大家都说这么明确的观点,这么雄辩的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格外感到厚重。本次座谈的主角,一个是藏族同胞来到内地成为走向世界的格勒博士,一个是内地走向高原、走向世界的徐醒生博士,他们从两个方向走来,好像是溪水奔向海洋,海洋回归陆地。于是,我们把原本一场多入座谈,分立为两篇文章,以使读者更为明晰地了解西藏外宣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一、软压力和软实力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在从事一项课题研究“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选择欧美国家主要媒体网站的“中国专栏”或“亚太专栏”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对中国报道的议题、报道标题、新闻框架、话语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镜头中的西藏更精彩》、《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一年多的时间里,本刊一直就“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不实报道”、“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因此当本刊“两会”上会记者得知西藏代表团到达北京后, 便迫不及待地锁定西藏代表团,更是在第一时间联络西藏新闻联络官,提出跟会采访。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23,(10):39-39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翻译中国”在当前阶段只能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人为辅。中国译者要有时代的担当,勇敢挑起对外传播中国的重担。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向不同文化传统的外国受众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既然能把国家建设好,就一定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民的努力。当越来越多的人能用融通中外的方式对外介绍中国,中国的国际形象必将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中等收入陷阱含义及特征 我国2008年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由中等偏下收入组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作为世界第二大但人均“较穷”的经济体——中国,发展到今天,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一些相似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较大、增长方式急需转变、社会制度改革、腐败等。那么中国是如日本、韩国等成功跨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如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关键在政府!  相似文献   

14.
在本刊《西藏之窗》栏目刊发的多篇文章中,都曾涉及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话题。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省级行政区不通火车的历史,而且使“布达拉宫”、“唐卡”、“藏医藏药”这些有着浓郁西藏特色的名词开始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同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和今年的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是对我国网络外宣媒体的两次重大考验。两次事件发生后,人民网外文网站(英、日、俄、法、西,阿)集中全力,客观及时地对事件真相进行了报道,揭露了达赖和热比娅等分裂势力的本质,传达了中国的立场,如实反映了民众心声,在这场与西方媒体的“舆论战”中发挥了重点新闻网站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当前媒体“西强我弱”的总体形式下,要促进西方读者对中国的了解,在国际舆论中发出增强我国媒体的话语权,在涉及西藏、新疆的报道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9,(3):28-29
回顾西藏民主改革50年,国际涉藏舆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起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以所谓的“西藏问题”遏制中国;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建交,“西藏问题”逐渐在冷战中儿乎被“遗忘”;到了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西方“接触”、“制约”对华政策的出台,美国的涉藏宣传趁势喧嚣尘上,“西藏问题”重新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已于5月1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一场新闻大战的硝烟也已渐渐散去。作为将《财富》论坛引进中国并再度成为此次论坛的协办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赋予了论坛“财富与文化互动”理念的同时,也以他们精心细致的组织工作和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次论坛给媒体带来了什么?又给传播界带来什么?媒体将在论坛之后感受一个怎样的财富中国?经济与文化结合下的中国要向世界展示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负责此次论坛协办工作的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和国务院新闻办国际局局长江伟强、副局长徐英。以下是采访中的答问。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把这两个问题作为人权问题,不时用来对我发难。他们任意歪曲我民族政策,渲染所谓民族对立,同逃亡境外的分裂势力相勾结,对我大肆攻击,企图煽起民族冲突,分裂我们国家。他们在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对我发难的同时,近来又突出炒作所谓新疆民族问题,污蔑我实行汉化政策,渲染夸大个别地方的问题,为分裂分子张目。在宗教问题上,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始建于1997年,是一个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韩文和世界语10个语种11个文版对外发布信息的“超级网络平台”,其读者分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坚持以新闻为前导,以国情为基础,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是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网上百科全书”。中国网连续多年成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独家网络直播发布单位,也是获授权进行“两会”直播报道的三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建设”是当今外宣领域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命题。谈起“文化”,“传播”、“实力”,“建设”等词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把其作为相互关联的概念提出来.就会感到其中体现着外宣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因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领域本身.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其宗旨“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说:“我们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说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能够与智者相聚.博采众长.对主办方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跨文化传播论坛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周长周明伟说:我们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个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资源.成为一个能够有效研究如何应对“向世界说明中国”种种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 在论坛举办期间.《对外大传播》分别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著名学者余秋雨.美国百人会发起人杨雪兰以及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先生.同时又专访了《江边对话——一个基督徒与一个无神论者》图书的作者帕罗和赵启正先生。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对以上内容以“论坛”专栏形式系列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以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出谋划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