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威 《声屏世界》2017,(4):27-29
2016年初,东方卫视推出社交服务类节目《四大名助》.开播仅半年,就凭借CSM524+0.791%的高收视率和3.11%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省级卫视晚间节目收视之冠.不仅在众多模式雷同的调解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而且让老旧的调解类电视节目焕发了新的光彩.本文通过对《四大名助》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研究,试图找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调解类电视节目的突围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廖祺澍 《视听》2016,(6):6-7
当各大卫视为在如火如荼的真人秀竞赛中占领高地而绞尽脑汁时,东方卫视《四大名助》于2016年初开播。作为一档社交服务类节目——更准确说是一档调解类谈话节目,《四大名助》开播当日就创下了CSM35城1.02%的高收视率,位居同时段收视率与市场份额第一名,更创下了东方卫视新节目开播的历史最好成绩。本文从节目名称、谈话环境、调解主题、调解过程、调解结果五方面浅析《四大名助》获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武瑞芳 《新闻传播》2009,(10):11-12,15
电视节目的互动,不仅是多种媒介共存环境下电视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电视受众的一种审美诉求。在“自律”和“他律”的制约下。互动成为许多电视节日寻求发展的一种途径。《我的今日之最》、《今日观察》和《咏乐汇》,作为央视最新的谈话类节目.分别对互动模式做出了有力尝试.给谈话类节目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拟以央视谈话类节目中的互动为例.梳理此类节目中互动模式所演变出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昧》2008,(1):48-48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万卫在2007年第12期《电视研究》杂志上发表《〈百家讲坛〉的电视语态》一文,指出: 《百家讲坛》的“蓝海战略”始于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当时的中心领导强调,我们要做到“不去争新闻,不去抢娱乐,要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资源,寻找适合我们的节目形态,学校有那么多名教师,为什么不能做成节目呢”?  相似文献   

6.
2003年,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出版,“语态”一词跳出原来的语法范畴,成为“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的新指称.有研究认为:电视语态的变迁经历了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媒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化.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微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牛犇 《新闻世界》2020,(4):66-68
新媒体时代,电视帮忙类节目遇到电视受众减少、受众寻求电视帮忙的意愿降低和节目角色设定不清晰等问题。通过对安徽电视台《帮女郎帮你忙》节目的考察,本文认为帮忙类节目应该坚持立足民生、服务大众思想不动摇;明确节目定位,形成品牌特色;打造精品内容,强化电视媒体的专业性;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拓宽帮助渠道。只有不断创新变革,此类节目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视调解节目进入地方电视台节目议程设置由来已久,曾经遍地开花,创造过可谓之辉煌的收视表现。而如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调解类节目观众黏度日益下滑,收视表现承受重压。如何不落入琐碎、低俗的收视陷阱,让电视调解节目在提升传播效果的同时,成为既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又兼具社会管理功能的媒体重器,就需要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地域性、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用真诚搭建调解平台、化解社会矛盾,建构媒体参与的社群管理形式创新,即通过掌握的司法调解资源以增强地面频道的地方服务性功能。本文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社会民生类节目《调解有一套》为例,通过分析其作为电视媒体的内容导向与功能担当,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地面电视频道民生节目体系提供新的思考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周学 《视听界》2013,(2):87-88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推出各种类型的问政类节目,为促进服务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架起了桥梁。如湖北荆州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电视问政》等季播性互动直播节目,浙江电视台6频道的《民生圆桌会》、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我们圆桌会》等常态性民生谈话类节目,以及南京电视台《向人民汇报》部门领导述职评议电视直播节目。开播于2009年的《向人民汇报》,较早认识到电视直播在政风行风评议监督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共同推进民主评议工作,形成了政风行风评议的“南京样本”。  相似文献   

10.
餐饮业日益发达给媒体美食栏目提供了发展空间,媒体美食栏目层出不穷,各色节目形态和内容繁花似锦。本文着重结合龙岩人民广播电台《美食AUV》节目的工作实践,阐释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办好地方广播美食类节目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开始,各大卫视纷纷推出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掀起了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第三次热潮.在这些节目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为火爆.《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迅速击败其他卫视同类的相亲节目以及其他收视冠军节目,成为新的收视率“黑马”.  相似文献   

12.
高静宁 《青年记者》2012,(18):93-94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播出,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先河.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发展,节目同质化现象也随之出现.2012年新年伊始,在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大胆创新,共同打造了一档由大学生亲手操盘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该节目以“年轻、新锐”为主打,创造了新闻课堂的节目新样式,在评论员、新闻话题、评论语态、节目形态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对电视评论节目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在节目初期就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3.
刘毅 《声屏世界》2006,(1):37-38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受众需要层次不断提高,生活服务类节目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需要,央视《生活》栏目不断开拓创新,几经改版,继续以生活服务类节目领头军的角色,站在时代的前沿。本文就将以新版《生活》栏目为样本,探讨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发展的新趋势。社会生活的新发展对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围绕着柴米油盐转的纯服务性节目,而是要求符合时代节拍,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出现,这就要求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要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与时代节拍相吻合。新版《生活…  相似文献   

14.
总结《生活》栏目开播三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全国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历史和现状,我们深深感到,在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具体运作中,有必要强调以下诸点:第一,加大策划力度。当前,“策划”一词颇为流行。新闻界人士对“新闻策划”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在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中,似乎一致看好策划,将其视为舵之与船。《生活》栏目从筹划栏目的运作体系时起,便十分重视选题与采访的策划,并强调栏目与节目评估后的节目再策划。随着该栏目1999新版式的推出,加大策划力度,已成为提高该栏目品质的首要举措。这恐怕也是全国电视生活…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类节目受欢迎 电视民生类节目大多对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与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并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可视性培植着观众对媒体的信任.电视民生类节目为何受到关注,取得成功呢?这要从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开播说起.这档节目从播出第36周开始,名列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创造了国内地方电视新闻收视奇迹.《南京零距离》取得成功之后,各电视台也随之争相效仿,民生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后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民生类节目成为很多城市电视台的重点栏目之一,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蔡雨玲 《今传媒》2016,(2):105-106
在世界最大电视节目模式输出国英国,生活服务类节目创意不断、种类丰富,收视各显神通、屡创新高.比如播出了6季的BBC《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英国家庭烘焙大赛),收视率竟能超越《达人秀》《x元素》这类超大型综艺节目.本文从分析英国电视美食节目最新模式入手,深刻阐述英国电视美食节目高收视的原因;从节目成功、失败两方面案例,总结电视美食类节目的制作规律,探讨这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占琦 《声屏世界》2017,(6):26-2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做好对农信息传播意义重大.但农业栏目不好做,农业节目没人看,是对农传播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农业电视节目遭遇的最大难题.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对象、传播介质、传播形态均已发生变化,电视农业节目也应调整传播模式,融合新媒体做好对农信息传播.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的传播特色和模式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其它农业节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娅军 《传媒》2018,(2):36-37
继本世纪初《百家讲坛》之后,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潮.此后,《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相继推出,2015年,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也获得好评无数,2016年与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轮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典型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个缩影,近五年间该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泛娱乐化盛行的语境下,依靠传统文化类节目突围,或是我国电视节目实现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陈成 《视听》2018,(6):49-50
新媒体时代下,依托传统媒体平台发展的访谈节目,正在经历僵化与没落。出于自我革新的需要,进军新媒体平台的访谈类节目,不局限于单纯融合网络平台优势,而是进一步创新制作理念与节目形态,形成新的节目特质,彰显出该节目类型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论文试图通过对网络媒体自制节目《十三邀》的个案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访谈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周呈宣 《传媒》2017,(23):49-51
2016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指出,当前电视媒介存在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视域下的全新技术手段,强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传统电视媒体不断寻求转型并强化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社交电视APP应际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为了有效应对媒体竞争新形势,确保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电视媒体需要整合优秀视频资源,延伸互动层次,增强节目质量,使社交电视APP的传播优势得以充分发挥.CCTV微视是央视为应对媒体竞争而推出的一款社交电视APP,也是其提高传播影响力的新尝试,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能为我国其他相关媒体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