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座大厦里多树几个支柱本没有问题,树对了会更有利于大厦的稳固;但如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式树了一根支柱,那便会成了问题。不幸的是,眼下的房地产业似乎成了“问题支柱”。面对目前价格高危的房市,人们不能不思考:对于一个产业的定位,仅仅从纯经济的角度去考量,够吗?要不要兼顾社会实情?房价高危谁之过?房地产业正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房价飞涨、普通市民大呼买不起房而对房地产业大加挞伐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造成房价高危的根本原因?房地产市场上的各种偏差、出轨行为的源头究竟在哪儿?上海、杭州、南…  相似文献   

2.
到了重庆嫌自己结婚太早,到了上海就知道楼有多高."建筑的整体高度与房价的均价成正比的定理在上海是绝好的印证.重庆的美女虽美却过于"麻辣",一般人难以接受,而上海高楼虽壮观,房价之高却也让人咋舌.在全国各城市房价都在上涨的同时,上海房市的均价则在下降,然而,买房子的人却不以为然:"都说上海房价降了,为什么我们没感觉到.  相似文献   

3.
周洛华 《出版参考》2009,(12):13-13
自从我发表了“油价接轨、房价暴跌”的文章以来,收到无数的反馈,主要是质疑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四化基地”、“开路先锋”的上海五百万职工,应当接受什么国际、国内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新技术革命的最新信息?在方兴未艾的城市经济和体制改革中,工会如何参与有关职工利益的工资、物价、退休职工管理等活动?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职代会怎样加强民主管理?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工会干部怎么加以关心与保护?……《劳动报》将给予你有益的启迪、满意的信息。《劳动报》是上海市总工会机关报,它坚持宣传改革和两个文明建  相似文献   

5.
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及评价--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民工进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现象,为众多社会学者关注。那么,作为占上海总人口22.7%,拥有387.11万规模的受众群[1],他们的媒介接触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对媒介信息的评价如何?是否有不同于市民的信息需求?在帮助他们成为“新上海人”的过程中媒介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媒介还应该朝哪些方向去努力?这些都是本次调查试图部分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些文字产生的环境是无法再弄清楚了,只留下人言人殊的理解.比如下面这一段: 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的这段文字是儒家经典里很少见的文字,讨论的是描写一场婚礼的言词.按着“思无邪”的思路,这段文字在各种解读中成了对“仁”和“礼”“乐”关系的分析,喜欢猜谜的可以随便查一下.  相似文献   

7.
报纸为增强吸引力,纷纷推出“社会性”的“大透视”、“大特写”、“大通讯”,凝聚在“星”或“毒!杀!骗!炸!”案件上,洋洋数千言,争妍竞貌展风华。但不知读者是否看腻了?  相似文献   

8.
春天来了,你希望发生点什么呢?最近大芒果的年会“加速2016”隆重举行,透露了许多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年会上最受关注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折磨”台长环节——台长秒问答.本着反映最真实、最广泛民意的态度,我们将事先征集的大家最关心、最纠结的问题统统抛给了台领导.如此犀利、如此直接、如此不留情面,台领导接得住吗?对此台长们严肃地表示:“你敢问!我就敢答!”于是问出了各种猛料、喜大普奔的料、不听睡不着的料.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焕斌压轴登台,发表了讲话.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的运作体制下,当今办报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报纸是否“卖得动”。 那么,从读者的角度看,具备哪些内容特征的报纸才愿意自己掏钱去订、去买呢?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1996年所做的最新一次读者调查对此的回答是:这张报纸必须在内容上是“重要的”、“丰富的”、“知识含量大的”、“有见地的”和“实用的”。它首先应该是“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占读者的49%);其次应该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占读者的46%);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的(占读者的37%);“目光敏锐,见解独到”的(占读者的35%);“贴近生活,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有一个问题一直难以释疑:“文责”到底谁负? 有人会说:“这算什么疑难,作者文责自负嘛!”问题就出在这里。作者能够负文章之责吗?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那当然是一好百好。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若违犯了政策、法规,上面要追究责任,下面要求挽回影响,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小则批评检讨,大则罚款停刊。如若出了常识性、知识性错误,编辑们首先蒙受讽刺嘲笑之苦。若刊登了剽窃之作,侵犯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夏天通常是很炎热的,历史上也是如此。这篇“大上海的热景”,就为我们勾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即1934年夏天的城市暑热之情。这个夏天的温度不断地在上升,从华氏的95度(相当于摄氏35度),一直爬到了104度(相当于摄氏40度)。40度之热在上海一向少见,它究竟厉害到什么样子?文中说:“太阳变得像洪炉里烧红了烈火似的”,“柏油路一点一点儿的由硬性而转变到软化,一点一点由软化而成了熔化。”作者还生动地以上海两大标志为对象,形容了其时热不可挡的程度:“热哩!二十二层的摩天大厦(指国际饭店)缩进了脑袋,热哩!黄浦江的流水像烧开了样的。…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2001年,将有89个国家来上海搭建场馆.集中展示他们国家最新最卓越的成就!哪怕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也只有世博会才能让你亲身体会世界最新发展的脉搏。从历史上说,现在关乎你生活的许许多多事物都是在世博会上先与世人见面的。所以.我祝贺上海,祝贺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经过五年的整理发掘,在馆藏上百万册近代文献和数万张历史照片中,精心筛选出约12000张记录上海近代历史真实画面的图片,经过考证、归纳,编成了大型图片集丛书──《老上海风情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 《老上海风情录》中披露的历史照片中,约有70%是建国五十年来首次同广大读者见面,其“含金量”令前一时期出版的各种“老字号”书刊难以比肩,它向当代的历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上海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最新视角。这套“丛书”分为…  相似文献   

14.
向死而生     
郭全中 《传媒》2015,(12):23-24
过去的一年,与互联网广告高速增长40%形成天壤之别的,是传统媒体广告的“跌跌不休”.根据CTR发布的广告刊例价数据显示,2014年,报纸广告降幅从2013年的8.1%暴跌到18.3%,3年来报纸广告累计下降了29.6%;杂志广告降幅为10.2%;电视广告下降了0.5%.如果按照广告实收价进行计算,下降的幅度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如何才能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写“社会透视”的文章在报刊上大有独领风骚之势。透视这种“热”,透视那种“风”。乍一看,文章洋洋洒洒,长篇大版,颇有些气势。加之一稿多投,多家报刊相继刊登,更使人觉得文章似乎大有来头。但拜读之后,却叫人大失所望!不少“透视”本属“伪劣商品”,却何以能够走俏? 一日,偶与文友谈起作文之道,当即请求指点迷津:写社会透视,恐怕要做大量的社会调查吧?友人神秘地一笑:原本是这样,但如今的文人们聪明多了,谁还愿意去干那种蠢事,搞什么社会调查。你还不知道当今写社会透视的笔杆子们的十字妙诀么?所谓“想一个点子,编一串例子”,即是。  相似文献   

17.
单俊楠 《青年记者》2016,(16):48-49
“假新闻中有真问题”站不住脚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套学区房,卖出了每平方米46万元的天价,刷新了北京最贵学区房的纪录,这套11.4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破败的图片与令人咋舌的530万元价格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北上广深房价猛涨的大背景下,这条新闻成为了高房价的最新标志性事件,舆论沸沸扬扬.随后,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和《经济半小时》都报道了《谁炮制了天价学区房?》,最终用“子虚乌有”四个字为该事件做了总结性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新民晚报》的徐克仁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了!”这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上海新闻界不少同志的关心和注目。他,年近四十,进报社才四年。在上海成千名新闻工作者中,何以这位“新兵”却赢得了这光荣称号?一些了解徐克仁工作的同志,或是比较关心上海美术、文化生活报道的同行,闻讯后说:“他当劳模,当之无愧!”识丹青,别具慧眼在有些文艺记者看来,美术报道不象音乐、舞蹈、电影领域那样能出稿子,是个“冷门”。而徐克  相似文献   

19.
郭怀珍 《陕西档案》2020,(1):55-56,54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与风生水起的广泛应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并继“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之后,又产生了“信息空间”。同时,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这些都不断推动和促进着作为人事管理关键环节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数据化建设。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和照相录像等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任媛媛 《青年记者》2012,(12):66-67
“限娱令”的出台及各种预言 2011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意见》——即电视业界俗称的“限娱令”,2012年1月1日,“限娱令”正式实施.那么,这一新政实施4个月之后,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政策效应?对中国电视业的生态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