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申 《编辑学刊》2015,(3):49-53
问:"国事"与"国是"的区别在哪里?答:每到全国"两会"召开,总会谈起"国事"与"国是"。有人甚至认为"国是"是"国事"的误写。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它们有三点区别:第一,词义的指向不同。凡是国家层面的事务,无论大事小事,皆可称"国事";"国是"则专指涉及根本利益的方针大计。这就是说,"国事"遵循"国  相似文献   

2.
“峨冠博带”意思是头戴高高的帽子,腰系宽大的衣带.指古代儒生或士大夫的装束.语见宋·邹浩《送刘归美序》:“世之所谓读书者,峨冠博带,周旋于规矩之中.”例如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你与老夫说咱.”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的《全宋诗》第十二册家定国小传中说家定国是"仁宗皇祐进士"。"皇祐"误,应是"嘉祐"。嘉祐也是仁宗年号。据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22《选举志·进士》载,家定国是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进士。同科进士还有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苏辙有《送家定国同年赴永康掾》一诗(见《栾城集)卷2),"同年"即指家定国与诗  相似文献   

4.
刘彤  杨嫦君 《报刊之友》2012,(11):56-57
词义变化的方式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其中词义的转移包含词义上扬和词义贬降。本文对近期媒体集中报道国内两所著名大学“校长事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同志”和“小姐”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说明媒体的影响和社会事件的推动会造成词义的变化,进而探寻造成“校长”词义变化的原因,呼吁全社会警惕几起事件的报道对“大学校长”这一词语词义转移贬降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厉害”与“利害”是两个常见的词语,但由于对两词概念区分的不严格,往往出现误用的现象. “厉害”是形容,表示程度的词语.如,老虎很厉害,疼的很厉害等.而“利害”是指的利益和  相似文献   

6.
“呼朋引类”原作“引类呼朋”,意思是呼唤、招引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语出宋·欧阳修《憎苍蝇赋》:“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后多作“呼朋引类”.例如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夫专擅阿附者……然后呼朋引类,藉势乘权,恣其所欲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鲁迅《彷徨·孤独者》:“那地方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连推荐连殳(连殳:人名)的事,也算是呼朋引类.”阳翰笙《风雨五十年》:“比如,省一中一个同学读农大,但不识五谷,却会呼朋引类,钻营追逐.”  相似文献   

7.
纵观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见诸报端的一些大事要闻中能够梳理出重要线索.用“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大致粗描出其特征.“起”是亦喜亦忧的“异军突起”,且先按下不表;“承”为持续增长,可谓新常态;“转”指“转型”,仍是老话题;“合”指“融合”,已成新热点. “承”:数字阅读持续增长,数字出版收入提高 2014年4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词义训诂和眼睛观察事物的原理两方面说明“有眼无珠”的“眼”指眼珠子, “珠”指瞳人,“有眼无珠”表示有眼珠子却没有瞳人,比喻没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政务报道是电视受众了解国事、省事、地方大事及领导干部活动的主要信息渠道,但现在电视上的政务类新闻报道,常常缺少受众希望寻觅的信息消费点。这种讲“硬”道理的电视新闻,如果用“软”着陆的方式去表述,其效果则会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赵丽莹  张宏 《编辑学报》2011,23(5):470-470
“营利”“盈利”与“赢利”这3个词,读音相同,词义相近,有时还相通,所以极易混淆。例如“根据期刊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分为非营利性期刊和营利性期刊”,“与非赢利的开放存取出版者PLoS的主要区别在于,BMC声称自己是赢利性机构,希望通过OA出版赢利”,“模式陈旧,不能实现产业营利”等句中画线词语的使用值得商榷,并有待更正。  相似文献   

11.
“山高水低”比喻意外的不幸,多指死亡.语见元·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四回:“赵员外道:‘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例如清·钱彩《说岳全传》九回:“岳大爷又道:‘我进去,倘有机缘,连兄弟们都有好处;若有山高水低,贤弟们只好在外噤声安待,切不可发恼鼓噪.”  相似文献   

12.
"通事",历史最初出现的词义是指不同国家交际往来之事.<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郑玄注:"通事,谓朝觐聘问也."后来词义扩大了,由最初的含义指在不同国家之间传达信息,沟通交际往来之事,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可以指在普通人群之间传达信息,指"通报传达",如客人求见时,代为通报等.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08,(5):58-58
宰相,是我国封建王朝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执政官的通称。历史上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也有惯于“笔里藏刀”的唐朝宰相李义府,以“莫须有”罪名加害忠良的南宋奸相秦桧……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下面几个成语典故中的“宰相”,也许鲜为人知: 山中宰相南朝陶弘景隐居山中后,朝廷每有大事,必定遣人询问他,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今泛指那些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人。  相似文献   

14.
“反应”与“反映”,都是动词,读音也一样。但词义不同,用法也不同,不能混用。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应”一词,除了物质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外,我们常用的是“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妊娠反应”、“化学反应”、“他的演说得到的反应很好”等。“反映”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反  相似文献   

15.
谢有明接到委托电话是在2008年7月1日10时40分。“检察院的朋友问我,有点事情,你能不能帮帮忙?”当载着这位上海律师的车开到天目中路600号——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门口时,他意识到可能出大事了。  相似文献   

16.
“狭路相逢”指在狭窄的道路上凑巧相遇,无法退避.语本古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例如宋·苏轼《艾子杂说》;“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我一向闻得宋江一伙,只杀滥官污吏,并不杀孝子节妇……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回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后多指仇人或对手相遇,难以相容.例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二十二回:“刘岱引一队残军,夺路而走,正撞见张飞,狭路相逢,急难回避,交马只一合,早被张飞生擒过去.”清·钱彩《说岳全传》六十六回:“岳飞与孤家有杀父之仇,今日狭路相逢,要报昔日武场之恨.”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一章:“梁队长,今天狭路相逢,可是碰巧的,我们可不是专找你的麻烦,依我说,双方都有公事,咱们两方便好不好?”  相似文献   

17.
鼓动·煽动·怂恿“鼓动”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等手段激发人们的情绪,使其行动起来。如“进行宣传鼓动”“鼓动各界群众积极支持希望工程”“鼓动全民都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煽动”是指鼓动别人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多指做坏事。如“煽动群众闹事”“煽动暴乱”。‘名恿”也是表示鼓动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的意思。“鼓动”是中计词.价一般县用来表示激发人做好事情。“煽动”是贬义词,表示鼓动人做坏事情。要分清这两个词的差别,就要弄清鼓动人做的事情究竟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还是不好不坏的事情,否则就容易用混。如‘激动下岗人员对社…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0,(11):46-47
“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这里说的“小”,主要是指所写的事情小.比较平凡,通常不起眼,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说的“大”,主要是指主题重大,有强烈的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之所以常用于新闻写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是报道现实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众人瞩目的大人物、大事件,但更多的则是一些普通人、平凡事。那些具有显著性的大事固然需要报道,但更多的有新闻价值的小事同样需要报道,甚至应当倾注  相似文献   

19.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6):69-70
“不厌其详”意思是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语见宋·朱熹《答刘公度》之一:“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复究竟.”例如冰心《南归》:“裁缝来了,要裁做母亲装裹的衣裳……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地叮咛嘱咐了.”梁实秋《雅合小品·讲价》:“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求其疵谬之所在,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赵树理《卖烟叶》:“事关你我终身大事,我需要不厌其详写在下边,来征求你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申先生主编的《中华大典·宗教典·儒教分典》出版是中华"盛世修典"传统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对于宗教和传统儒学文明的新认识. 根据"哲学讲理性,宗教重信仰"和"人是理性及情感的社会动物"这样的知识性命题,"儒教"作为表达中华民族情感的信仰方式一直作为文化染色体存在于其民族性格之中,是司马迁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由此而推论,"儒教"就是关乎"天人之际"的"终极关怀",即"天命信仰".也正是根据这个"天命信仰"传统,近代儒家的士大夫才将西方"最大统一性和公共性"的信仰翻译成"天主教",意为"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当代中国宗教学者才将中国主流的民族宗教定义为"敬天祭祖"的宗法性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