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媒体作为对内提供必要信息、提振生态建设信心,对外传递中国生态建设声音、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媒体生态文明报道的亮点、问题与提升路径,不仅可以优化生态文明报道格局,构建绿色传播框架,也能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尹帅平 《东南传播》2013,(12):33-36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成为多数人生活的空间,城市构成主体多样化.与此同时,在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文明,以城市和城市中的媒介作为传播主体样态的城市传播将作为考察社会文明建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毛阳南 《青年记者》2016,(35):116-117
大众媒体在农村生态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1.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我国农业文明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文化对于我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传承意义,而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根基.因此,将农村生态文化融入当前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是根治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众媒体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的不断发展、融合以及新生.  相似文献   

4.
环境安全问题的风险性弥漫全球,信息传播是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而环境信息公开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国环境安全传播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教育传播、环保NGO驱动的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公民传播、利益驱动型的环境群体事件传播等三种类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下,中国环境安全传播必须建立自己的范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力量,坚持信息公开、坚持公平治理、拓展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气候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路径层面以及国家形象层面的作用,即气候传播可以培育政府、企业、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普及和落实.本文通过典型案例,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企业提供现实路径,这些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提升我国的生态形象.  相似文献   

6.
旅游传播是要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之间形成信息通畅的传播链,达到三方信息的对称,来谋求各自利益的最理想化①.其中传播渠道是旅游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旅游传播渠道是旅游信息从旅游传播主体到达传播客体的媒介,它是连接旅游传播主体与受传者不可或缺的桥梁,是传播内容得以实现的载体.作为营销传播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旅游地营销传播渠道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针对个别渠道,如互联网(秦仲篪②等)、影视文学作品(赵征和肇博③)、音乐(曾超和周武忠④)等在旅游传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但鲜有关于不同渠道整合应用及传播效果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不足.麦卡特尼等⑤也指出,相对于旅游传播主体、客体旅游动机及其消费行为和旅游传播内容,国际学界对旅游传播中的渠道组合策略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显得不足.本研究选取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城市为例,主要考察以下问题:一、目前不同传播渠道在旅游地营销传播中的效果如何?二、什么样的渠道组合最有效?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类行动中的交往作用,将“交往行动”定义为“通向理解的交往”,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主张跳出主体一客体二分法的传统意识哲学范式,引入语言范式的交往理性,旨在将现代文明引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指“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行动合作化和个人社会化为目的的社会行动”①.作为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公民记者是指草根的、自发的、独立的、非职业性的公民新闻报道者.对公民记者而言,生活世界是其采集公民新闻的来源,语言是其发布公民新闻的工具,公民新闻是其的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本文拟从交往行动理论的生活世界、语言有效性要求、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审视公民记者虚拟空间的行为规则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新闻活动参与者不单纯是新闻报道中的客体.借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他们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这些曾经的“受众”所传播的信息不管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可以突破人际传播的范围,具有大众化、专业化传播的特征,有时甚至会改变舆论发展的走向.这些原本非职业新闻从业人员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伦理生态.因此,在广义的新闻伦理中,新闻伦理的主体还包括了新闻活动参与者.“他们的新闻行为,恐怕不只是应该受到一般社会道德的约束,同时也应该受到更为严格的新闻职业道德的某种约束.”  相似文献   

9.
受众知情权保障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播受众需知又未知的新闻事实和信息。新闻接受者,也就是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在新闻传播行为中兼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受众的未知和需知,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标准。“知情权”的概念是由美国人肯特·库柏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  相似文献   

10.
档案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分子,同时档案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保护与传承过程的保障性客体资源,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与记忆的传承.档案工作在城市文化构建中呈现出建设性、发展性、记忆性的价值,并承担着客体资源保障、主体团队建设、城市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使命,其责任的履行建立在系统的法治规划、精湛的管理策略、专业的人力资源以及充足的资金投入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传播的定义及传播现状铁铮教授曾指出:"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生态传播既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①这是指广义层面上的生态传播.本文所涉及到的生态传播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狭义上的生态传播,即通过传媒向广大受众传递生态理念的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运动就已经在公共领域中发展了.  相似文献   

12.
<正>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其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确立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战略定力和长远谋划,也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3.
刘政序 《青年记者》2016,(17):82-8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异质中最明显的部分.城市文化传播以个性文化为主体,以城市文化为内核,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有效传播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媒体都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媒体融合不仅影响媒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就生态文明教育而言,媒体融合对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消费习惯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理论的运用能够帮助出版业强化组织内外的互动管理功能,促进出版组织环境的生态互动.在公共关系学视阈中,编辑出版人员要形成对出版主体、出版客体和出版过程“三元模式”的认知.在公关认知的基础上强化编辑出版人员三方面的公关意识:出版策划中的形象意识、出版产业链上的沟通意识、出版市场拓展中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为农传播”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农传播”与学界以前常说的“对农传播”相比,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传播理念:后者把农民作为传播的纯客体、对象对待,直接妨碍了“三农”传播的思路,在客观上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实务活动中被严重边缘化、甚至被排斥;而前者则把农民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来考虑。这一个字的变更,有望使我国新闻传播界服务“三农”的工作得到极大的改观。“为农传播”的意义维护农民的言论…  相似文献   

17.
李婧 《大观周刊》2012,(3):38-38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本文就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使得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更深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宋伟锋 《新闻界》2023,(10):87-96
在AI传播时代,生成式AI出版场景的应用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新工具,推动出版传播领域的新革命,但对既有版权立法与司法认定带来新的风险与挑战,如生成式AI生成图片对版权法中“作者”与“作品”法律适用的新问题。基于黑格尔哲学“主体-客体”论,以“主体-客体”“精神-技术”“作者-作品”的二元关系范式,解构AI创作版权认定、侵权认定、抗辩理由等问题。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AI版权规范与执法实践的反思与超越,优化中国AI创作版权规制的新路径:在“作者”主体上,处理好“人类-AI”主客体式关系,明确人类为创作主体,AI为创作工具;在“作品”客体上,统筹好版权保护与AI出版传播产业发展的关系,厘定商事主体研发AI出版场景应用的合理使用情形,为AI新闻传播业态良性发展提供规范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刘泽宇 《青年记者》2016,(21):43-44
一 公民话语权问题与“舆论”及“公民”的概念息息相关.其中,“舆论”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社会进程,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18世纪的西方.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词联合起来,创造出了“public opinion”一词,直译而来即“公众意见”,他把意见从个人思想拓展为社会公众的集体思想,将个人利益上升至集合的社会利益.而“公民”“公众”则是舆论的主体,所谓公众,即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公民大众”.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标识就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由平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简言之,民众发出自我的声音才能成为“公民”“公众”,发出的意见的集合才能称为“舆论”.  相似文献   

20.
“红绿”融合发展,既“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又“以绿色发展传承并弘扬红色精神”,“红绿”相辅相成,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内涵,并与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多层面的互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红绿”融合发展这一具象性的核心议题,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倡导和实践,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实现积极的视域融合,实现具有主体性的理论构建和话语构建提供了内生的实践动力和历史契机。同时,中国特色新闻学对“红绿”融合发展相关新闻传播舆论框架的构建,也应蕴涵在其重新阐扬中国文明传统视域,并把新闻传播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构建思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