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此照片是我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岩脚镇搞古镇文化展览,收集彭公武的事迹时从彭氏后裔彭国华处收集到的。我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到,此照片是1916年云南讨袁军(护国军)打败北洋军阀占领成都后拍摄的。  相似文献   

2.
元旦前夕,我参观了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二百八十多位摄影工作者拍摄的三百八十多幅优秀的照片,既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又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观后使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也得到艺术上的满足。可以用“百花园”来比喻这个影展,也可以用“瑰  相似文献   

3.
听说有位同行在一次新闻摄影展览会上,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对参观两幅并列悬挂在展厅的人物照片的观众情况作了统计。这两幅照片,一幅是在新闻现场拍摄的新闻人物,一幅是在非新闻现场(书房)拍摄的“名人”肖像。他调查的结果是:一小时内仔细看照片和认真读说明的观众,前者较后者多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这个调查作得好,它说明观众的欣赏水平是高的。作为新闻照片,读者所想要,所愿意看到的一定是有现场背景、环境、情节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照片。而非现场拍摄的照片就很难说它属新闻摄影范畴,严格地说它不具备新闻价值。照片《…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个人收藏中,珍藏着一张当年与毛泽东主席的合影照片,这是1960年毛泽东到天津参观河北省工业技术成就展览时留下的珍贵纪念(当时我是这次展览会冶金馆的工作人员)。时间过去了40多年,每当我翻起我的珍藏册,当年与主席合影的情景又会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档案宣传展览中的图片拍摄方法与要求、摄影类别、展览形式及展览照片的编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士、人民日报的老记者高粮同志的摄影作品,从4月4日至18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余秋里、杨成武以及首都许多新闻单位的领导同志、文艺界知名人士等共约5万余人观看了这个展览。一些外国摄影爱好者也参观了展览。高粮同志从抗日战争时期即开始新闻摄影生涯,迄今已有40年。这次展出的150幅照片,是从他拍摄的万余张照片中选出的。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我党我军的部分战斗历程,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许多参观者边看边发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现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43个。近年来,大力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举办各种展览91个,累计参观人数超过百万;拍摄专题片11部,在电视台播出10次;编辑出版档案资料117种,计3250万字;建立档案信息网站44个,累计访问人数420万人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个,挂牌以来累计有66万人次参观;为149个单位和企业寄存档案48万多卷;有16个地级以上市开展了重大活动声像档案拍摄工作,累计拍摄10000多次,其中,省馆拍摄4500多次,形成重要照片资料50多万张;建立名人档案全宗500多个,收集名人档案23000余卷;有15个馆挂牌建立了大学…  相似文献   

8.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青岛市档案馆围绕着重大历史事件及各种重要节日,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展览,展览的资料来源主要是照片档案,照片在举办展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照片扫描是保证展览质量的前提,青岛市档案馆照片档案的数字化主要通过平台扫描仪,把照片转换成图像文件。笔者认为,在只有照片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对有底片的照片档案,特别是将来要放大展览的照片,使用底片扫描仪数字化是最佳选择。 目前,进行图像数字化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底片扫描仪扫描底片、数码相机直接拍摄、平台扫描仪扫描照片、平台扫描仪+透扫适配器扫描底片,这几…  相似文献   

10.
严肃活泼     
有新闻摄影界前辈对新闻人物类照片、尤其是政要人物的拍摄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政治上是严肃的,形象上活泼的,但严肃不等于神化,生动不等于随意。在参观展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程式化活动中,摄影记者巧妙地抓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用中文签名这一细节,精彩再现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新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教育摄影报道还能有什么搞头?”有人这么说。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我拿起相机去拍摄一个个可敬的人民教师以后,我的想法变了。那是在1983年夏天,我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拍摄老师讲课的镜头。化学课老师田荷珍正在讲台上讲课,电视演播室里,挂着六七盏摄影灯,从里头照射出耀眼的光芒,两台摄像机正在对准老师摄像,不断发出“滋滋”的响声。这时,我蹭蹭地爬到高梯子上,敏捷地调好光圈,将镜头对准老师,迅速揿下快门,拍好了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编入展览稿,发行全国,在各地展出。此后,有一天,我突然收到  相似文献   

12.
访美随感     
快一年了,但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感受依然那么的浓厚。2010年6月12日至7月2日,我作为中国图书馆信息技术组成员之一参加了中美图书馆馆员专业交流项目,为期3周的学习、参观和交流,聆听了9位美方老师的培训课程,参观了20个图书馆及机构,先后与近100位美国图书馆同行进行了交流,拍摄了1万余张照片,参加了2万4千多人  相似文献   

13.
访美随感     
快一年了,但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感受依然那么的浓厚。2010年6月12日至7月2日,我作为中国图书馆信息技术组成员之一参加了中美图书馆馆员专业交流项目,为期3周的学习、参观和交流,聆听了9位美方老师的培训课程,参观了20个图书馆及机构,先后与近100位美国图书馆同行进行了交流,拍摄了l万余张照片,参加了2万4千多人的ALA年会。所见所闻,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两个月先后在广州、江门、东莞、中山、佛山五地巡展之后,由广州日报社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广州市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古穗倩影暨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从1月23日至2月2日,回到广州天河城做为期10天的最后展出。本次展览的近200幅老照片是五地巡展的500幅老照片中的精华部分,除此之外《香港维多利亚港》和《香港码头》拍摄于1860年,成为本次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中拍摄年代最早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展示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来自异国他乡的顶级展览是否吸引国内的观众?他们愿意花费多久来参观展览?他们的参观动线如何?这些问题是中国大陆博物馆学者尚少涉足的领域。"深海奇珍"(The Deep)展是由法国BLOOM非营利组织创办人克莱儿?诺维安(Claire Nouvian)女士所策划的国际巡回展,是法国深海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完成展览后,在中国大陆首站上海,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文章以该展览为例,用个别追踪法观察观众参观该展览的行为,以评价展览的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研究显示,相对于模型、标本、照片,图文版的吸引力极低。如果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适合展览地民众的认知程度、参观习惯,再好的展览也只能成为"专业人员"自娱自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我能在这先吃个药吗"这是步履蹒跚85岁文化厅离休老干部张拓一进展览大厅问的第一句话,展览负责人立即迎上去扶住老人,进屋坐下,给老人倒水吃药,之后参观整个展览。听完讲解后,张拓老人激动地说,"我是1943年参加革命,当时在马栏根据地,搞宣传工作,发传单,排演节目,看到这些外国记者们拍的照片,感觉就像回到那个年代,艰苦卓绝,但精神抖擞,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年代,多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了解那个年代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让他们都来感受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领导我们打天下的。”  相似文献   

17.
县区短讯     
绥芬河市档案局与中共绥芬河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了《红色之路与赤色枢纽绥芬河》图片展,共展出历史照片近300幅,生动反映了1922年党在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设立国际地下交通站到1945年绥芬河解放这段历史。整个展览共分6个部分、54个版面,社会各界2000多人参观了展览。绥芬河市档案局郑传君  相似文献   

18.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19.
在档案展览中适度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对丰富展览形式、活化展览内容、拓展展览空间、激发受众群体参观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若过度使用,则容易喧宾夺主,冲淡文字、照片等原生态档案展品的吸引力,降低展览的历史厚重感,使展览失去"档案味"。档案部门在档案展览中对多媒体技术应该做到理智选择、适度应用,立争实现多媒体技术手段与档案展览主题内容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寻校记     
在我的家庭照片档案中,珍藏着一张略微泛黄、图像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我的中专母校——湖南图书情报学校的大门照片.这张照片是1991年我在母校学摄影课时,自己拍摄并洗印出来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底总会涌起一股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