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说得更确切些,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①既然如此,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至人呢?人之所以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活动说到…  相似文献   

2.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日益加强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迎来了经济新闻的繁荣发展期,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新闻热”。但是,人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着结构重复、良莠不齐、质量不一等问题。因此,加强和改善经济新闻的流量调控,切实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总体质量,应引起新闻从业和新闻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岳海花 《新闻传播》2009,(10):53-53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了解、剖析、发现并报道经济事件,揭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改变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报道方法,实现由“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增强经济报道的正面引导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经济报道”,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立即会想到“观点+例子+数字”。正是在这种旧观念的影响下,“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乏味新闻的代名词。但是从记者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经验来看,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妙趣横生、引入人胜。现在在国内发行的多份经济类专业媒体中,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7.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按照推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是人呢?笔者以为人之所以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8.
程普  田国强 《声屏世界》2001,(10):55-55
众所周知,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报道新闻价值的大小,就看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而突出;一篇经济新闻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它能否深刻提示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能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否促进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们目前的许多经济新闻,未能反映人物的思想、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往往是“数字加例子”,材料罗列,枯燥无味。如何使经济新闻走出困境,结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面向人民群众写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倾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相互关系,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善于在经济生活中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日益加强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迎来了经济新闻的繁荣发展期,出现了新一轮的“经济新闻热”。但是,人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着结构重复、良莠不齐、质量不一等问题。因此,加强和改善经济新闻的流量调控,切实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总体质量,应引起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让“人”唱主角是相对于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见物不见人倾向而言的。传统经济报道重点关注经济活动的对象——物,因而只见机器不见人,这种没有血肉、没有喜怒哀乐的经济报道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强调经济报道要“见人”,旨在让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留给读的是一幅“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的兴趣,鲜见佳作。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是媒体的主打产品,对经济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提升,是把经济和新闻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记者素质的考验。艾青在谈到对经济报道的体会时认为,记者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善于把经济和新闻结合。”所谓经济与新闻的结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经济报道的主题的提炼,即经济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从而成为新闻价值。我们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呆板平淡、枯燥无味,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有些经济报道成为“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造成一些读者不爱看经济新闻报道,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使经济新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经济新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是有关经济新闻的高层次报道方式。这种集前瞻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正在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一门“显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仍存在诸多不足。本试图揭示这些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当记者7年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工作如千钧压顶。经济新闻报道,正由前期“以政经新闻为主”,转变为“以财经、产经新闻为核心”。这要求记者不但会写新闻,还要懂经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转型。  相似文献   

17.
做经济新闻报道要求见人见事,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大的经济政策的报道,找到点,谈变化、谈效果、谈对策、谈不足,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才好看。很多人认为,变化就是不同,只有当前和过去在效果上有了不同才有新闻可做,没有就做不下去。其实不然,没有变化依然可以做新闻,且可能做出更大的新闻,深度高度可能就在“没有”之间达到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睛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环境,以及新闻业务的改革使经济新闻的软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报道主题平民化、政策宣传实际化、报道视角人性化、报道形式通俗化等方法使经济新闻软化,同时在软化经济新闻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经济新闻报道娱乐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建设被确立为“中心”之后,农村经济也上升为农业新闻报道的“中心”地位,近两年,《日照日报”在农村经济新闻的报道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创新,并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作为参与农村经济新闻报道的笔者,也从中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