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月21日-22日,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论坛向全体上海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3.
2011年1月,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举办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揭晓,"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等去年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榜上有名。《新闻记者》杂志并非全国第一家举起"新闻打假"大旗的杂志。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的年度假新  相似文献   

4.
王媛 《东南传播》2010,(2):65-68
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公信力--传媒的立身之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闻记者》杂志已经连续4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了。揭露、鞭挞假新闻,就是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维护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记者》接连两年(2001、2002)发表了全年十大假新闻的分析文章,读来令新闻界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假新闻何以泛滥?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动机不纯、故意造假和媒体把关不严等主观因素外,关键是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惩处造假者并非无法可依。其实,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已规定了传播假新闻的法律责任。根据假新闻的具体内容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假新闻传播者应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等不同的责任。传播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发生的"纸包子"假新闻事件,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也引起了受众对假新闻问题的深刻关注。《解放军报》对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在《军事记者》今年第5期封五刊登了关于在读者中开展"确保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启事。现选择部分稿件予以刊发,希望这些稿件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引起媒体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许可  王鑫 《今传媒》2012,(4):58-5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种种行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评选出"2010年十大假新闻"产生以及报道的特点,探讨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何村 《新闻记者》2006,(2):30-31
一《新闻记者》连续5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仔细阅读《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12年度十大假新闻"就会发现,这些假新闻的出笼,大都是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认真核对事实造成的。如位列第二条的假新闻《广电总局解释〈泰坦尼克号〉裸戏被删》一文声称:《泰坦尼克号》3D版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已被删掉。甚至,《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信以为真,真是把玩笑开大了。认真分析这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媒体在发布这条"新闻"时,都没有承担起核对证实的责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闻的立身之本,真实性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止,严重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已成为新闻界的一大公害,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因此怎样打击杜绝假新闻,一直是新闻界在思索和探索的新问题。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杜绝假新闻问题。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有效杜绝假新闻判断新闻真与假的标准具有唯一性,即是否符合客观真实。长期领导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陆定一曾意味深长地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就连续推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等重头文章,振聋发聩,令人敬佩! 从《2001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可以发现,国际假新闻和涉外假新闻就高达50%,除“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外,其它4篇都是新闻翻译作品。对四篇新闻翻译再进行分析,“上海将建300层的摩天大楼”和“汤加出现反华风潮”分别译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新西兰先驱报》,其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16.
崔文斐 《青年记者》2007,(12):27-27
2007年第一期《新闻记者》盘点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新闻的真实性的问题又摆到了所有记者的面前。 再谈新闻的真实性,确是老生常谈。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应该是记者心中必须时刻绷紧的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国的新闻市场也越来越活跃,新闻报道的内容渐趋多样。  相似文献   

17.
在传播新闻时,真实性作为新闻传播的生命与基本准则,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并且在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的同时,不仅能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还能体现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新时期背景下,一些媒体新闻工作者为了一时之间能够博取受众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会想方设法编造一些假新闻进行发布。尽管假新闻在新闻总量中占据少部分,但是其影响非常大,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这不仅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发展更是不利。本文针对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和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其危害,最后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最大程度地净化新闻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灵机一动之后竟欲罢不能2001年临近年终的一天,《新闻记者》的编辑们开会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商量策划新的选题。议论中,大家感觉到,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也难以容忍。心生一计: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打假。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第一期评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大多是经国内知名新闻机构报道才产生恶劣影响的 ,而这些新闻单位应该有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审稿制度 ,主观上也不愿刊播假新闻 ,那么假新闻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呢 ?笔者认为是对新闻材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没有辩证的认识而造成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明确提出新闻“材料”不等同于“事实”。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事实是客观的、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材料则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它既包括事物的表象、表现这类第一性的材料 ,如物证材料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