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关注经济报道,采写经济报道,始终要看到"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要看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影响。原因很简单,经济报道中有"人",有人物,就有故事,经济报道才能更鲜活,更具个性张力,更有感染力。抓住人物,阅读才能享受"故事"经济报道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一,采写者容易一脚踩进数据里拔不出来,变成就经济而经济或一堆数据。写的人"痛苦",看的人眼花、乏味。经济活动离不开人,只有抓住了人,抓住了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家县市区域报,东阳日报曾经推出不少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报道都有个特点:由上级部门指令推出。尽管这些人物不乏崇高的品格,也确实有宣传的价值,但有的人物事迹远离多数受众的生活与工作,对受众而言是"事不关己","强行植入"。近两年,我们通过改版而更新典型报道理念,于一年中推出了包青春、孙炎明、林南珍三位典型人物,重新夺回了人物报道的"高地"。  相似文献   

3.
人物典型是典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起典型人物,很多人或许马上想到焦裕禄、王进喜、牛玉儒、任长霞等,人物典型是否只能"锁定"这些"重量级"人物呢?事实上,近年来,楚天金报将更多的版面留给了身边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平凡人、普通人.今年一季度,楚天金报推出了"马路孝子"刘普林、"提琴爱人"袁春生和陈惠芳、"大义农民工"汪述恩等有血有肉、影响全国的典型人物.回顾这三组典型报道,我们感到在采访、写作等诸多环节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4.
话“号外”     
近代报纸在得到了突如其来的重要新闻,而又等不及第二天见报的时候,往往临时编印出一种传单式的东西,把消息尽快地报道给读者.这种东西因为习惯上不列入报纸的编号,所以通称为"某某报的号外",简称"号外".中国报纸的第一份"号外",是上海申报在1881年8月6日下午七时发出的.(英国人在我国上海办的字林西报,会于1883年出了一强"号外",报道法帝国主义的军队侵入越南的消息.因为用的是英文,看的人不多,所以知道它的很少.)当时,中法战争巳经爆发,双方正在越南北部进行鏖战.  相似文献   

5.
人物报道,是我们日常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我们从事记者的过程中所做的人物报道有很多,但真正有影响力、感染人、打动人的人物报道却是凤毛  相似文献   

6.
李琳 《新闻传播》2009,(11):105-105
人物报道,简而言之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专题报道。在平面媒体上,人物报道的形式,又区分为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等。人物报道,因围绕人物发生的不同事件、人物本身凸显的不同性格与特质而受关注。在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中,推近视角,精细化操作,将为人物报道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已经在我们村生活了将近50年,从广播、收音机到彩色电视机,我切身体会到了社会的进步,从电视里学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让我足不出村也能知天下。如今,有了农家书屋,我亲身感受到了知而后能变。有了农家书屋,我们村才是有了新气象。请看我村"三变"。一变:天天吆喝声不断的茶馆安静了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性报道中,人物、过程、背景作为新闻事实的构成要素都有其空间和时间坐标。调查性报道的话语生产作为一种意义生产,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绝对的任意性。调查性报道通过把人物"角色化"、历史"过程化"、背景"环境化"等情景建构策略,既拓展和延伸了新闻事实,又在一定的修辞情景中理性升华了调查性报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走转改"是广播电视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大众媒体"走转改"的先驱,央视采用原生态反映、纪实化风格、平民化视角等方式,深入现场对事件和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受到观众肯定。新闻"走转改"时代,要求记者在体验式采访中,描摹出人物内心情感,挖崛人物背后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报道风格,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惊天动地的人物和事迹少了,但平凡中的不平凡似乎更感动人,使人动情并难以忘怀。起初的报道只是一场事故"最美农民工"王俊旺这个典型之所以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是因为他的壮举拨动了人们道德和良心的心弦。18岁的临漳县协王村农民王俊旺,  相似文献   

11.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2.
陈芳 《中国记者》2015,(4):39-40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冲击,做传统报道的不少人很是纠结。但渐渐地大家又恢复了信心。社会舆情越复杂,就越要在同台竞技中,比比谁的信息加工、处理、利用能力更强,对记者调查研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媒体人内心,也许都需要有那么一点儿不变的东西坚守,才能应对"变时代"带来的不安和焦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台《视点·人物》专栏来分析人物报道吸引受众、实现人物报道新闻价值需要点准的五个"穴位"。  相似文献   

14.
顾海杰 《今传媒》2011,(12):108-109
"美国之音"作为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的对外宣传机构,通过"一套完整和娴熟的传播技巧",在看似"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向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在任何新闻中,消息来源均可视为是影响报道倾向的重要变项,不同记者往往为了支撑自己的说法而寻找不同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客观报道的证据,更可能影响记者的报道重点乃至报道立场。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创新“三农”报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让思想“立”起来。记者要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现象看问题,挖掘出思想,梳理出道道。出思想、出观点,报道才能出新出彩。二是让人物“活”起来。以平民视角来观照和处理新闻,写人的想法、人的活动,努力体现“三贴近”。三是让故事“亮”起来。讲究原汁原味,展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采用见人见事的故事化手法,使报道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王瑛 《声屏世界》2013,(9):29-30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辽宁省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衢州广播电视台的《最美衢州人》专栏从2012年7月开播至2013年6月,先后播出500多篇报道,其中部  相似文献   

17.
周均 《新闻世界》2013,(9):14-16
人物报道写作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军著名新闻人江永红因其在人物报道方面卓有建树而广受各界赞誉,其独到的人物报道写作手法可充分借鉴利用。其人物报道之道主要体现在根据宣传要求选取典型、紧扣人物个性精心打磨、立足质朴自然描人叙事、求言简义丰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8.
<正>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报道方式就是对于人物的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对于人物的报道要如何塑造才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呢?一篇成功的人物报道无论是对人物动作的叙述、还是从采访现场的细节和人物穿着的描写上都应十分注意。只有将人物细节描绘出来才能够给观众一个立体的人物报道,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理解此篇人物报道的意义何在。从人物的细微处入手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由表及里地表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9.
财经报道与其它报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通常来看,专业性的东西比较小众,而电视又是一个大众媒体,"专业"和"大众"所产生的矛盾长期困扰着从业者。如何用电视的传播手段,表达专  相似文献   

20.
典型人物采写是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记者"成名成家"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挖掘典型人物的独特闪光点、用复杂的环境来映衬人物、用文学化手法打动人心、用"群众语言"吸引群众等方面,探讨了纸媒做人物报道"抵达人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