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裴云 《华章》2011,(16)
本文从分析胡塞尔哲学与杜夫海纳美学入手,探讨胡塞尔哲学对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影响,由此指出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的认识尚存分歧.事实上,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就其自身的内在结构而言,主要由感性、意义与形式构成.这是一种内在式的包蕴结构:意义内在于形式,形式内在于感性.其中,意义是内核,感性的形式是外观,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杜夫海纳思想的复杂性已经有所显现: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并不固守现象学的方法,而是积极吸纳各种思想来充实自己的体系.这也是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一个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4.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审美对象是他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从艺术作品入手界定审美对象,指出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以及他的特殊存在性--自在自为的准主体,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和审美对象的深度。笔者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阐发,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6.
审美对象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审美对象这一美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为起点展开从传统美学到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审美对象置于存在论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杜夫海纳在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是杜夫海纳论述、研究的一个重点,"表演"和"复制"是理解审美对象的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弄清表演和复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独特含义以及彼此间的密切关系.也就从一个角度把握了杜夫海纳美学理论中审美对象的重要特征,同时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也对美学史的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了一条与近代哲学美学不同的思路.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以知觉为联系主体和对象的中介,而艺术品的表演召唤欣赏者介入审美经验,欣赏者则依靠鉴赏完成对艺术品的接纳.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命运通过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情感先验丰富和发展了康德的先验哲学,将先验由逻辑认识的条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杜夫海纳认为情感先验是客观存在的,它既规定了主体,又规定了客体。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审美经验的认识维度,为当代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杜夫海纳在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是杜夫海纳论述、研究的一个重点,“表演”和“复制”是理解审美对象的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弄清表演和复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独特含义以及彼此间的密切关系,也就从一个角度把握了杜夫海纳美学理论中审美对象的重要特征,同时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也对美学史的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杜夫海纳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当代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以探讨人类的审美经验为己任,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在杜夫海纳那里也就是本体论。他的研究宗旨不仅说明他是当代少有的本体论美学家,而且也说明他也把本体论美学纳入了审美经验的研究范围。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纯粹的认识论,在海  相似文献   

14.
在纷纭繁杂的西方美学理论中,法国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与中国道佛两家的美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可比性,把这三家的美学相提并论,作一番平行比较,对于促进中西美学的对话和交流,不无裨益.美与自然、美与现实、美与人格,艺术与语言,这是美学理论中三个重要方面,本文拟根据三家美学对这三个方面的论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家杜夫海纳的哲语.从某种意义上看,梵·高的椅子只是一件静物而已,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看,这张椅子象征了梵·高孤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作品的结构对于现象学美学而言是一个较为独立的部分,英加登和杜夫海纳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英加登将其划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四个层次;而杜氏则将艺术作品的结构概括为材料、主题和表现三个层次。本文针对二者对于艺术作品结构的划分作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真实性的阐释基于其现象学美学,认为完成的作品是审美对象真实存在的前提,真实的作者保证了审美对象真实存在的基础,情感先验的客观存在表现了审美对象世界的真实价值,审美对象阐明现实,现实通过它而得以确立。这一理论以极大的深度拓展了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作品创作的旧有观点,为新的关学研究方向提供了较好的启示,其意义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审美知觉理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知觉包含呈现、再现和想象、思考三个阶段,它们是和审美对象的感性、再现对象和表现的世界相吻合。审美对象的显现首先是呈现于欣赏者的肉体,而想象则使审美对象的再现对象呈现出来,审美知觉中的思考是“依附性思考”,也是一种情感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杜夫海纳不仅澄清了“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混淆,而且从美学角度阐释了“表演”的本体论地位,即表演是艺术作品呈现于知觉的必要途径。杜夫海纳的表演理论包含三个方面:表演者的表演、创作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表演。  相似文献   

20.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