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鳖历险     
刘雪 《少年读者》2009,(5):36-36
我家养有一只小鳖,她六岁,住在马桶旁的一个大号水桶里。每次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小鳖,跟她打个招呼。一个晚上,家里酒足饭饱的客人刚散去,我去上卫生间.无意间发现小鳖没了踪影。我立即去问爸爸妈妈,把小鳖放在哪里了,爸爸妈妈都说,他们也不知道。妈妈当即推理:“刚才醉了酒的王叔叔来过卫生间.他不会晕乎乎地把这个桶的水倒到马桶里冲厕所了吧?这样的话,小鳖应该被冲进下水道了。”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落下来。  相似文献   

2.
省钱的电表     
晚上,电业局的张叔叔给我家送来了上个月的电费单,妈妈接过来后顺手递给了我。出于好奇,我认真地看了看这张电费单,只见在“本月示数”一栏中有“峰”和“谷”两个字,这是什  相似文献   

3.
“王八”串     
我要给你们介绍的天下奇观,保证你们谁也没见过,那就是———“王八”串。“王八”是鳖的俗称,别名甲鱼,又叫团鱼。明天爷爷要做寿,所以我家今天就热闹起来。爷爷请来七八个叔叔帮忙准备。瞧,叔叔们干得热火朝天,有的切菜,有的杀鸡,有的挑水,有的……我的小叔买来20多只甲鱼,把它放在水缸里养着。我正无聊地走来走去,小叔跑过来叫我去看甲鱼,我一听,连蹦带跳地跟随小叔来到装有甲鱼的缸前。甲鱼的外貌近似乌龟,甲鱼的鼻子像猪鼻子,背壳没有乌龟的背壳那么硬。小叔拿着火钳,夹出一只甲鱼放在地上,用火钳按住它,不让它逃跑。然后又把甲鱼翻了…  相似文献   

4.
娇气的狗     
刘婧 《现代语文》2004,(5):37-37
今天,我让叔叔把他家的狗抱到我家来,叔叔毫不犹豫,爽快地答应了。但他紧接着又面有难色,说那只狗最近正在闹肚子,又吐又拉的,怕我照料不了。当时我想,一只狗嘛,有多少肚量,能拉多少,便说:“叔叔,我照顾得了。”晚上,叔叔真的把狗抱了来,我欣喜地接过它,但见它全身雪白,身子虽不大,但很胖。我开玩笑说:“叔叔,看你那么瘦,不会是把好东西都喂了它了吧?”“怎么不是!”叔叔一拍大腿说:“我家刘芳老宠着它,每顿饭都只吃猪肝和羊肝,水也不喝,只喝奶。这样还整天病怏怏的!”寒喧几句,叔叔起身离开了,我则开始玩起那只狗来。那只狗见叔叔走了,慌起…  相似文献   

5.
建议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和外地人交往中,由于有些人不说普通话,常常会发生误会。因此我建议大家都来说普通话。为什么呢?还是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一个星期天,我和妹妹在车站广场照了一张相,正准备回家,从迎面站台里走出了许多旅客。有人在打听旅店,有几位叔叔走来问我,我看了看站前的几个大旅店,说:“叔叔,车站旅店‘贼’多(特别多)。”那几位叔叔一听,好像在想着什么。一位叔叔说:“除了车站前,还有什么旅店?”我想起了往南不远就是“东方红”旅店,便说:“叔叔,往南不远是‘东方红’,全比(比别的都好)。”几位叔叔…  相似文献   

6.
我家隔壁的王叔叔,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我有时甚至将他看作是一位科学家,我最喜欢去王叔叔家玩了。一个星期天,我又到王叔叔家串门。这次,他拿出一张奇特的相片给我看。只见一片枯叶上,清晰地印着王叔叔蓝色的头像。我惊呆了,叶子上怎么能印出人的图像,真是太神奇了,我迫不及待地想  相似文献   

7.
洪瑶 《科学课》2009,(5):62-62
一天,天刚蒙蒙亮,叔叔就打来电话:“大哥,这下完了……”叔叔哽咽着说。“慢点儿说,到底是怎么回事?”爸爸安慰叔叔说。“今天早上,我担心塘里的鱼会有什么事,便急匆匆地跑到鱼塘一看,果然鱼死了一片,估计有3万多斤……”  相似文献   

8.
思考     
今天我又去参加了小学数学提高班。这次我们学的是新课:应用题(二)。刚开始几道题我们都会做,可是到第5题时,我摸摸脑袋,自言自语地说:“这道题怎么做呀……?”题目是这样的:邢家养了一些鸡,黄鸡比黑鸡多13只,白鸡比黄鸡多12只,白鸡的只数正好是黑鸡的二倍,问:白鸡、黄鸡、黑鸡各多少只?王老师说:“你们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来做。”我听了便在草稿上画了起来。画好后我仔细地看了一下线段。“对,我会做了。”我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看,白鸡比黑鸡多的13只再加上黄鸡比白鸡多的12只正好是黑鸡的数目25只,一种鸡的数目已经求出来了,另外的鸡的数…  相似文献   

9.
聪明的爸爸     
上午,王叔叔来到我家,问:“你家有电吗?”爸爸说:“没有。”我问王叔叔:“你家呢?”王叔叔说:“有。”然后他就走了。我感到奇怪,问爸爸:“为什么他家有电咱家没电呢?”爸爸说:“他家也没有电。”我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爸爸笑着说:“如果他家有电,他会来咱家问吗?”我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天刚蒙蒙亮,叔叔就打来电话:“大哥,这下完了……”叔叔哽咽着说。“慢点儿说,到底是怎么回事?”爸爸安慰叔叔说。“今天早上,我担心塘里的鱼会有什么事,便急匆匆地跑到鱼塘一看,果然鱼死了一片,估计有3万多斤……”  相似文献   

11.
窦辉 《小学生作文》2020,(2):114-119
一辆小小的汽车在山中穿行,里面坐着吕尚德叔叔和他的侄女赫米娜。“你是一个又笨又胖的丫头。”叔叔说。“你说得不对,叔叔。”赫米娜反驳道,“我只是有点儿特别。”“是呀,你是一个特别笨又特别胖的丫头。”他深情地看了一眼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赫米娜确实有些特别,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她长得特别高大、特别健壮。“你看,叔叔,”赫米娜骄傲地看着她的双脚,“我有一双多么纤巧的小脚哇!左脚比右脚美,右脚比左脚俏,两只脚都是那么完美。”  相似文献   

12.
向毒品说NO     
毒品,是人类的公敌。它肆无忌惮地祸害人类,摧残人类的肉体,毒害人类的灵魂,腐蚀整个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毒品拒之门外,理直气壮地向毒品说:“NO!”我的邻居王叔叔是个生意人,有一个温柔善良的妻子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夫妻俩齐心经营一间服装店,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也越过越甜蜜。惹得左邻右舍羡慕极了。可是好景不长,不幸的阴云笼罩了他们全家。一天,我听到王叔叔家有争吵声,还夹杂有女人和小孩的哭声。妈妈告诉我:“王叔叔吸毒了,听说还把毒品带回了家……”听了妈妈的话,我真替王叔叔一家担心,谁不知道毒品是一个杀人灭家的狂魔…  相似文献   

13.
隔壁家的王叔叔是我们镇里的一名统计员。一天,王叔叔来我家串门时问我:“小楠,你学过‘四舍五入’法没有?”我说:“刚学过呀。”“那好,我考考你。A城市有799537人,B 城市有1022089人。你能说出这两个城市大约各有多少万人吗?”  相似文献   

14.
县官也是鳖     
陈老三在自家稻田里捉到一只大鳖(bie),这只鳖比俩巴掌合起来还大一圈。他合不得吃,想到集上去卖个好价钱。思来想去,觉得“卖鳖”一语不好听:“你这鳖要多少钱?”“我这鳖少说也值半两银子。”多难听!弄得鳖和我都  相似文献   

15.
今天放学回家,我发现了一件滑稽可笑的怪事。邻居王叔叔和陈叔叔正在吵架。原因十分简单,王叔叔家的小强和陈叔叔家的小源在一起玩,刚开始玩得很好,玩着玩着就打了起来。两家大人为此争吵不休,满口秽言。两个大人吵得正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看,两个小孩玩得多好啊!”原来,两个小家伙全然忘记了刚才打架的事,又在一起高兴地玩起橡皮泥来。围观的人一阵哄堂大笑。王叔叔和陈叔叔感到十分尴尬,很不自然地各自回家了。大人吵架小孩笑!小记者451450@李冰莹$河南省中牟县直第一小学六〈2〉班  相似文献   

16.
我爸爸有一个让我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绰号,叫“抠门儿”。在单位里,同事们都这样叫他;回到家里,我和妈妈也这样叫他。要说起爸爸的“抠门儿”事来,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暑假里,我常常去爸爸单位玩。有一次,王叔叔推门进来说:“吴保管,给拿枝圆珠笔,再来点稿纸。”只见爸爸不紧不慢地拉开抽屉,取出一枝笔芯,又从一本稿纸上,撕下一半,递了过去。王叔叔看了看,不高兴地说:老吴,光笔芯怎么用?这几张纸还不够打草稿呢。”把旧笔芯换下来,不就行了吗?纸不够用了,再来领。” 爸爸“无情”地说道。“真抠门儿,又不是你自家的东西。”王叔 叔…  相似文献   

17.
我读了《不怕幔,只怕站》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文章讲的是“我”和爸爸去城里玩,碰上了王叔叔。中途王叔叔的车坏了,他推车去刘叔叔家修理,于是我们超过了王叔叔。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了不起的叔叔,他叫程伟平。他有着数百万家产。先前,我总认为叔叔打拼天下真是太了不起了。但是,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发觉了一件让我更觉得了不起的事情。星期六,我去叔叔家玩。由于是第一次去叔叔家,我既激动又高兴,想着拥有百万家产的叔叔,一定住着大豪宅,我就兴奋不已,心潮澎湃。可到了叔叔家,却只看见一栋平平凡凡的三层楼房。当时,我以为自己走错了门,一看门牌号没错啊,我诧异地按了按门铃。门开了,只见叔叔满面笑容地请我进去,当时我目瞪口呆,没想到这真的是叔叔家。一进门,我说我想看看叔叔的车,叔叔推出一辆自行车,我指着自…  相似文献   

19.
恐龙克隆记     
听说生物遗传学家张叔叔的实验室里有一枚恐龙蛋,我便冲进了叔叔的实验室。奇怪,叔叔手里不过是一个石球呀?“叔叔,你的恐龙蛋呢?”“就是这个呀,应该是恐龙蛋化石。”“啊,都成化石了呀?那能不能通过克隆技术,弄一只小恐龙让我养呢?”“咦,是呀,为什么不从化石中提取DNA,克隆一只小恐龙呢?”呼呼呼,叔叔转身冲了出去。  相似文献   

20.
叔叔的口笛     
每当我走上那三尺讲台,在黑白之间看那一双双焦润的眼睛时,我不由得想起叔叔的口笛。叔叔从六十年代初便在家乡那所村办小学任教。去年,拥有三十七年工龄的叔叔退休了。那只口笛一直伴着叔叔,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那是过粮食关的时期,叔叔一个人用嘴当钟大吃力,就根据山里人吹“树叶”的原理,自己用泥土做了只日笛,然后放在砖瓦窑子里烧成的。吹起来“吁——吁——”的。与学生约定,吹两声下课,吹三声是上课。从此山里多了一种“乐音”,同学们听到“哨”音后也自觉多了。文革时叔叔差点连命都丢了却把那个口笛保存了下来.一直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