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互联网超大型平台特殊治理的“守门人”制度已在国际主要数字经济体展开实践,并出现认定标准笼统、概念界定模糊、申诉制度缺失、损害消费者福利、对中小型平台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深入剖析国际既有“守门人”制度内在逻辑与运行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我国未来“守门人”制度应从完善“守门人”认定机制、畅通“守门人”申诉渠道、建设“守门人”社会企业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2.
探讨在网络普及引起传统媒体变革的时代,守门人角色嬗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控机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治理理论视域下的治理机制是一种网络协调机制,它遵循的是谈判的逻辑,对于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及各种治理条件的完备,因此,要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治理机制运作基础的构建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时代,一些超级平台利用数据优势处理个人信息、阻碍公平竞争,使传统理论中“守门人”的中立性受到挑战,“守门人”制度因此成为网络安全立法关注的焦点。欧委会于2020年发布《数字市场法》和《数字服务法》两项提案并于2022年生效,建立了“数字守门人”制度,为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和规制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于2021年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增设第58条“守门人”条款。该条款从保护个人信息角度,将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大型互联网平台确立为“守门人”,并在实践中出台了细化规则,明确独立机构的角色定位,从企业合规性及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制,体现出“守门人”立法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师教育治理成为一种必然。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治理中角色重塑、推动教师管理流程再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育治理遭遇现实困境,包括政府管理“缺位”和“越位”,以“管”代“治”现象突出;数字治理效率低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教师数字素养亟待提升,人机协作意识缺失。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育治理的推进需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建设力度,实现从“管”向“治”转变;推进数据治理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化转型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培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治理水平,同时摆脱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端正数字化治理的价值观,在治理活动中彰显人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迈入,高等教育系统正在发生革命性转变,对地方高校内部治理形成前所未有之挑战。当前,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存在治理理念“异化”、治理结构“裂化”、治理制度“僵化”、治理手段“弱化”等碎片化倾向。整体性治理旨在强调变革治理理念、整合治理结构以及创新治理机制,为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由此,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揭示整体性治理与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提出凝聚高校综合改革共识、变革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立足教育治理法治化、提升体系改革支撑手段等突破路径,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育精准治理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受国家治理逻辑历史演变的影响,乡村教育治理的地位获得从“边缘冷落”到“中心认同”的凸显;乡村教育治理的思路迎来从“无的放矢”到“循证下药”的转变。通过将数字下乡作为技术支撑、靶向识别作为核心枢轴、在地链接作为价值承诺,阐释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完整内涵。在此基础上,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作用逻辑表现为弥合城市主义的治理理念与乡村教育自身需求的断层;避免行政发包的治理机制对乡村教育实际状况的悬浮;疏浚量化考核的治理方式与乡村教育伦理基础的脱嵌。为此,实现乡村教育精准治理的有效策略在于,精准厘定治理理念,探索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精准盘活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整体建设;精准把握治理方式,寻求形式与实质合理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逻辑必然,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坚持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共同提升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能力;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照顾多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推动互联网安全有效发展;着眼共同受益受惠,倡导国际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9.
数字政府是政府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数字政府治理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数字政府治理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而价值取向则是关乎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数字政府实践的蓬勃发展赋予数字政府治理丰富的理论内涵,然而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却尚未得到完整、系统的表述。合理把握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对推动数字政府治理进程、完善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公共行政的理论渊源和数字政府治理的现实图景,可以将数字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概括为政治、经济、社会及网络空间等维度,各维度价值取向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取向体系,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0.
政府传统的生态职能表现出很强的内治性,极少关注其外部建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各国之间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一国生态职能的最终实现需要国内与国际接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生态职能的外向性建构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治理理念的不一致、体系结构的变革导致的责任与权力分配不明朗、治理机制的混乱等因素极大地制约着政府生态职能外向性建构与全球生态保护合作。在国家生态职能的外向性建构过程中,国际秩序与机制的变革和全球治理同步进行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及路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推动国家生态职能的外向性建构,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尝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教育面临着“唯数据论”“数据泛化”“数据互斥”等危机,变革教育治理方式,走向循证教育治理成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科学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认为:大数据时代循证教育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依托智能技术,利用经由数据、信息、知识转化而成的研究证据,精准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方法。从治理背景、依据、理念综合阐述了传统教育治理方式转向循证教育治理的发展逻辑。最后,从构建“领导力—有效证据”长效互动的教育治理引导机制,推动“公共价值—有效证据”双向平衡的教育治理证据传播机制,完善“领导力—公共价值”多元沟通的教育治理协商机制等层面提出了循证教育治理的实践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机协同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其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应用图景和发展路径,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路向。人机协同教育治理将治理主体从自然人扩展到智能机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优势互补、高效合作的现代化教育治理,在变革教育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提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教育的能力,赋能微观教与学问题求解等方面前景广泛。但其发展面临治理主体的传统管理思维固化与应用智能机器能力不足、智能技术落后于教育治理发展需求、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机不协同导致治理效能损耗突出等障碍。为更好实现人机协同教育治理,需加快治理思维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变,治理能力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变革"转变,治理技术从"串联发展"向"并联发展"转变,治理机制从"泛智"向"善智"转变,协作方式从"框架合作"向"精准合作"转变。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成效。公民社会在维护公共价值、促进民主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善治”与“善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资源密集输入与村庄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影响下,新时期基层治理逻辑产生深刻转型,呈现出以党组织为领导、以行政力量为核心的统合型治理转向。基于皖南宁村的田野调研发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统合型转向是村级组织行政化下主体统合、资源统合、任务统合的聚合结果。它重构了乡村治理秩序,在强调村干部平权化的同时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在弱化基层自治空间的行政化中生产出村庄的保护机制,进而塑造了乡村治理的弹性运作机制。因此,在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村干部的角色转变趋势下,基层统合型治理逻辑以多元化方式回应治理需求,反映了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系统转向。  相似文献   

15.
由“学历社会”走向“技能型社会”,是人类拥抱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满足公民规模化技能需求的核心渠道,需深度耦合自身高质量发展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其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助力文化形塑。在深入理解服务全体公民福祉长效、推进产业链供需长效匹配等时代使命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变革与超越,深入剖析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的内在逻辑,以政府主导的三重螺旋交叠体制、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治理机制等,作为夯实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期早日绘就职业教育覆盖全民、全体认可、治理民主化的未来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煤矿塌陷区政府治理中的角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研,煤矿塌陷已影响到无数人的居住和生计。塌陷区治理主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不清,行政角色盲目。因此,政府在塌陷区治理中应坚持“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理念,中央和地方共同实现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大学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存在"治理结构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两种不同的认识。以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作为"结构系统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的知识论基础,并比较了两种知识论所指向的治理秩序、组织模型、组织特征与治理活动重点。大学作为"理性结构系统",需要建立适切的治理结构满足效率需要;大学作为"文化政治系统",在学术秩序演化过程中,各种"政治逻辑"代替"知识逻辑",使组织信任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发展的新样态,其内在逻辑表征为以数字信息共享技术推动政府运作方式的革新,实现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数字治理,提高政府的共享型治理效能。文章鉴于数字信息共享技术自身具有的“工具理性”等掣肘因素,认为政府数字化转型需要与之相耦合的政策法规来推进数字信息共享技术的创新,以实现政府数字治理效能与效率的整体进阶。  相似文献   

19.
治理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其倡导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制衡,社会资本是治理的润滑剂和道德基础,顾客导向,市场化政府.治理理论对我国地方治道变革有着重要启示,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指导支持下的社区自治体制与机制;开展社区教育,培育公共精神;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增强政府的回应性.  相似文献   

20.
基层治理需要由行政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实践困境。通过对Q村“院坝会”的扩展案例分析,发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一条协商共治路径,即协商议事能将多元主体凝结成稳定的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行政有效、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局面。研究表明,协商议事隐含的治理过程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包含“有事要做”的公共利益塑造机制、“要怎么做”的共识凝聚机制和“一起来做”的共同行动机制;与党建引领和发挥基层自组织作用两种路径相比,通过协商议事路径生成的治理共同体更具粘连性、适应性和行动性,呈现出行政和自治双向嵌入、激活村落共同体传统、规则秩序共同生产和治理载体形态化的行动逻辑。建设治理共同体必须符合基层社会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中平衡好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协商共治的柔性方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