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俊玲 《考试周刊》2012,(4):192-193
本文从《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着手,主要从如何理解“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角度。厘清了“何为不当减刑裁定”这个问题,进而建议相关司法机关对“何为不当减刑裁定”进行司法解释,建立不当减刑裁定撤销机制,发挥减刑的应有作用,促进罪犯的改造。  相似文献   

2.
公证证明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证据效力是公证书最基本的一个效力.公证书在我国诉讼证据体系中处于证据至上地位.但在诉讼实践中,诸多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在证明公证书有效性方面的适用;公证书发生证据效力的起始时间;关于法院审查系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的问题;公证书的质证问题;以及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对公证书存有异议时的处理.这些争议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3.
商标知名度是驰名商标认定的核心标准。当前驰名商标认定制度中存在知名度认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驰名商标异化,偏离其表彰商誉较好企业的立法原意。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征,以及时间戳和分布式存储等作用,在相关公众地域范围的界定中有应用价值,有利于明确知名度的认定标准。区块链技术在驰名商标认定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商标权人维权的举证难度;简化法院对于证据真实性的审查,为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带来重大改变。实现区块链技术与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相融合,应回归驰名商标认定的本源,完善区块链证据的审查,构建共治共享的模式,让驰名商标回归到其设立的初心:承载商誉和表彰商誉良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尚秀云“经手”案件中的700多个孩子里面,有196 个孩子经过帮教,走上了人生正路。其中判处缓刑的少年犯中有16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20余人考入各类专业学校,有6人因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被减刑。  相似文献   

5.
滥用职权是对行政裁量进行司法审查的主要标准,但在实践中法院却很少直接运用,这是因为“滥用职权”在专业意义和世俗意义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导致了法官的慎用。同时,滥用职权侧重于主观标准,在实践中难以认定,迫使法官采用回避和转换型审查策略。针对上述困境,文章建议应对“滥用职权”标准加以完善,包括细化“滥用职权”标准,明确列举其情形;完善滥用职权标准的具体司法适用技术;增加“裁量明显不当”的司法审查标准等。  相似文献   

6.
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的核心,也是法院据以裁判的依据。而证据规则则是有关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对证据材料审查、判断等一整套规范。回顾我国的两部民事诉讼法典,虽均以专章对证据问题作出规定,但内容非常少,这与证据本身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的,也影响到法院审理案的高效与公正。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解读,阐述了其对于完善我国证据规则制度,促进我国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中法院对事实问题进行审查,涉及司法审查的强度和证明标准的具体运用。目前严格的司法审查强度和不明确的证明标准严重影响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应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行政程序控制程度以及判决的种类,确立严格、适度和微弱的多层次司法审查强度,运用与之相应的排除合理怀疑、清楚而具有说服力和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对于防止证据材料的损坏灭失,保护和固定证据的证明价值,促成裁判外纷争解决以及权利人的诉讼胜败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知识产权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存在适用范围狭窄、审查标准模糊、保全方法混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需加以立法的规范和完善,从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救亲情切”在审案过程中作为可被考虑的减刑因素,秋审条款和奏定章程却没有对具体减刑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审判官借助以往成案,再通过比附的方式来断案。在秋审“救亲”成案中,从“亲”之范围、“情切”程度两个方面总结提炼出减刑条件,罪犯在符合减刑条件且无阻却减刑事由时,即可减等处罚。对因救亲致毙侵害犯亲者的罪犯减轻处罚是“孝”和“法”平衡之后的结果,体现传统法律融合人情的特征。减刑条件中“情切”程度的认定对当代正当防卫制度有借鉴意义,主要为不法侵害行为结束时间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刑事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结果上正确处理案件。其中,运用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则是前提和基础。而要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证明标准的确定和把握又是关键和核心。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证明标准。而我国则将其笼统的规定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据此,笔者认为应从诉讼的不同阶段、责任主体适用和证明对象的适用性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收集证据不同于提供证据、认证不同于对证据的审查判断的理论指导,公安、检察机关只是立功的查证主体,通常情况下,人民法院是认定立功的主体,当检察机关根据案件需要做出酌定不起诉而终止诉讼程序时,立功的认定权由检察机关享有和行使。人民法院对立功证明材料应进行实体和程序上的双重审查,程序审查集中在立功证明材料的来源方面,实体审查意味着应对立功证明材料进行质证。  相似文献   

12.
为履行世贸组织成员义务,与国际接轨,我国法律仓促赋予了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力。自2001年7月至今。我国“法院认驰”走过七个年头,当初设计的法律制度的缺陷逐渐凸显,“法院认驰”出现很大的问题,需要从原则、标准规则、程序等各个方面予以全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为履行世贸组织成员义务,与国际接轨,我国法律仓促赋予了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力。自2001年7月至今。我国“法院认驰”走过七个年头,当初设计的法律制度的缺陷逐渐凸显,“法院认驰”出现很大的问题,需要从原则、标准规则、程序等各个方面予以全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罪犯,如果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罪或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中惩罚与教育、与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鼓励罪犯认罪伏法加速改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减刑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更好的考验罪犯在监狱是否进行了真实良好改造,此时减刑鼓励罪犯改造的功能将大打折扣.由于减刑的适用对象十分广泛除了死刑立即执行的外都可以使用,这就会使一些主观恶性深,人身危害性大的罪犯通过伪装的良好表现获得减刑在经过很长的服刑期后重获自由,再次对案件的当事人进行打击报复,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从而不能有效的实现刑罚的严惩罪犯的功能.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减刑制度进行改革.本文主张对减刑现存的程序进行改革.提出了改革方案,希望能够加以完善我国的减刑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监督体系已经具备多元共治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审查要求不可及、审查标准同质化等制度缺陷的存在,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人大“备而不审”、法院规避审查、行政内部审查虚置等制度失灵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对机构能力有限性和差异性的忽视。因此,可根据主体权力分工和职能特点的差别,在合法性审查的共性要求之下,设置差异化的审查标准和监督重点,形成多元主体审查职责的合理分工,为衔接机制的建构和功能性整合的实现提供前提性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0年度贵阳市南明区法院离婚诉讼案件案卷进行整理分析,对贵阳市南明区家庭暴力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南明区法院处断涉家庭暴力案件(特别是对证据的认定)的规律与特征,提出了构建"二元"家暴证明标准、部分案件法院对家暴行为进行积极认定、法院与公安机关反家暴联动机制构建三个设想。  相似文献   

17.
采光权行政诉讼具有证据技术性、专业性强,法律法规内容冲突,法定程序缺失,自由裁量空间大等特性,使法院在运用既有司法审查标准过程中产生困惑。对此,应坚持区分类别的司法审查标准,即对于事实问题,采用合理性审查标准,一般情况下尊重行政部门依据技术标准做出的事实认定;对于法律问题,采用正确性审查标准,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用了无效或错误的技术标准;对于程序问题,采用正当程序审查标准,确保当事人采光权得到充分救济。  相似文献   

18.
事实有据是行政登记行为合法要件之一,因此事后有证据证明存在伪"真实"事实的情况下,即使行政机关尽到了注意义务也应该认定登记行为违法。尽到注意义务并不是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只是可能免责的条件。司法审查登记行为的事实基础和行政机关登记时审查事实基础的目的是不同的,司法审查的事实范围不受行政机关审查事实范围的约束。行政机关尽到审查义务和目前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存在冲突,有关责任承担可借鉴国外做法逐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认罪案件的证明模式是一种形式印证模式,这种模式以其他单个证据与口供印证,但并不能保证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反而强化了口供的中心地位,使非法口供更难以排除。因此,应当对认罪案件的证明模式进行改造,构建推理-印证证明模式,先以口供之外的其他证据进行证据推理,再以得出的推理结论与口供进行综合审查,最终认定案件事实。这样可以在证据审查中不再绝对依赖口供,促进准确审查单个证据的客观真实性,避免错误认定案件事实。为此,应当改进单个证据的审查方法,在简易程序中进行有效的举证质证,并提高法官的证据推理和论证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公诉证据标准缺少司法审查,与刑事诉讼法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相冲突,检察院过于追求证据的客观性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完善我国公诉证据标准,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不能太高,应当针对具体案件,实行有区别的、多层次的证据标准,建立审前预审法官审查制度,检察机关和检察官不能单纯以有罪判决作为工作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