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由于其在线交流的迅捷性,尤其是朋友圈社交功能的私人定制化保证了个人社交的相对隐私、安全,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在微信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圈层化"、舆论场中心弱化、信息传播面聚焦化、成员关系稳定化等特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而在朋友圈"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下,"舆情安全阈值"的界定与监控逐渐模糊与淡化,这给高校的网络舆情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因此,首先剖析了微信朋友圈中悄然进行的三大变化及其对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构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变化的微信朋友圈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并基于此,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应对策略,即从源头、传播路径、舆情环境、信息分流等四大要素入手来实现舆情的有效研判、监管、处理、引导。  相似文献   

2.
SNS,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在我国,规模较大的SNS都以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SNS为主。校园SNS网站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传播活动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3.
SNS,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在我国,规模较大的SNS都以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SNS为主。校园SNS网站促进了大学生人际传播活动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4.
张晓琦 《文教资料》2013,(6):101-103
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SNS社交网站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模式。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分析了SNS社交网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同时指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有机地将社交网站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SNS社交网站的兴起带动了以真实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社交网络文化的流行,也引发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的多重影响。参与SNS社交网站交友互动,既可以规范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功利思想、培养民主精神,也可能诱发道德危机和现实社交障碍。高校思政工作者及相关部门要因势利导,积极渗透,引导社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并借此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6.
既有涉及社交网络(SNS)舆论引导的研究,将SNS中公民新闻信息由个体走向大众这一复杂过程解释为公民记者、舆论领袖与SNS独特传播结构的共同作用的过程。然而自专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始大规模介入SNS,"社交媒体"因此形成后,SNS中原有的传播格局已然改变,使得SNS用户在关注身边琐事的同时也开始去关注宏大的社会事件。一旦有重要社会事件发生,就会促使网络舆论围绕"社交媒体"快速成型,并在"社交媒体"的引导下,与现实社会舆论逐渐趋同,最终合并为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这表明公民新闻信息由个体走向大众的过程并不像既有研究解释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主导下多因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Facebook带来的新一轮社交革命,SNS社交网站以其真实性、互动性等特点,在大学生中迅速风靡,成为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SNS网站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也为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SNS网站所构成的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NS网站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为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交网站”或“社交网”,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现有商业校园SNS社区平台的三大缺陷,并分析了SNS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引导社交网络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SNS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社会性交往弱化、主流价值观偏离、自我现实角色迷失、网络社交管理失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三是要优化大学生家校生活环境,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社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影响已超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而开放的信息平台,增加了新闻信息监管的难度。各种文化、情绪和倾向并存于网络,极易滋生极端的言行,其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揭示了网民的媒体选择习惯,网络技术能力、参与社交网络的类型等加剧网络社会人群的演化,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网络舆情评价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网络服务所建立的网站,以使用者真实信息,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按聚合效应机制形成独特的虚拟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及信息流动在其中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以及自组织的特点。网络化服务、传播扁平化、整合零散时空、病毒式传播教学是目前成人教育中SNS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厘清大学生社交网络(SNS,以下省略英文简称)行为的特征基础上,旨在将印象管理导入新型社交网络大学生行为引导策略的研究之中,建构出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动力运行机制模型,提出基于印象管理的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引导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言论环境以外的信息表达渠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运用,影响深远。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隐蔽性、突发性、盲动性、深刻性等特征,与高校大学生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切实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SNS社交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经验总结,对SNS网站及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大学生中SNS网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SNS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并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新兴的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网民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交网络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更突显了其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一个时代都对应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当前社交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和研究,是我们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信息化。类似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出现,宣告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进入了“微信息时代”。本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和微信使用模式进行研究,对微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影响以及微信息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的工作开展进行讨论,认为微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爱,多角度做好舆情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社交的快速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多地向人与机之间转向。大学生作为现代网络信息群体的主力军,在受益于网络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遭遇了现实社交障碍的危机。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表现和成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和微传播的发展,网络圈群正以其便捷、相对隐私、安全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网络圈群呈现交流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成员关系相对私密、话题范围广泛等特征。不断兴起的网络圈群在给大学生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舆情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圈群舆情监管、研判、处理、引导都面临着挑战。高校要完善圈群舆情的管理机制,创新网络圈群管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圈群舆情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9.
张心怡 《河南教育》2022,(S1):57-58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交平台、社交软件不断更新,社会也逐渐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主要使用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本文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而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措施,最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以期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得到更好地推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进行划分,可以归为信息型网络舆情、维权型网络舆情和爱国型网络舆情等三类。通过对三类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了解外面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民主诉求,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争取平等的话语权,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了全新的网络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