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假借     
许慎提出的"六书说"之一的假借,一直以来引起很大的争议。本文从假借的解释出发,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各家的言论,谈谈对假借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汉字具有主体性,表现为汉字的物质属性———形体,和汉字记录汉语的主体性。从汉字的主体性出发考察“假借”,认为“假借”不是造字法,并认为有一种“假借情结”促使人们总想将“假借”和造字法挂钩。  相似文献   

3.
从假借必须遵守"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两条原则出发,论述了"假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4.
假借,一直是人们阅读古书的一个困扰,成书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又是假借字较多的一部,本文以《荀子》首六章为例进行统计,以《说文解字》和《荀子》书中的注释为准绳进行判定,对《荀子》前六章的假借字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划分,并从中得出下面的结论:在《荀子》成书年代,中国的文字正逐渐脱离表意倾向,并开始向表音方面转化,假借字只是做为表示某种意义的物质符号而使用。  相似文献   

5.
假借述略     
假借是一种据音用字的方法.它的产生使得汉字在初始阶段能够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这虽然人们的书面交际带来混乱,但也直接促进了大量的形声字的产生。而且,假借用字的原则为汉字的音化定下了基调──汉字的形体具有表意兼表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旨在对假借与通假的概念,形式特征,兴衰概况及现实意义作出剖析。  相似文献   

8.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借其形”四端,后者包括“同音假借”和“同义换读”两端。其中“声符假借说”为杨氏一大发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10.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11.
假借与通假是古汉语教学中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对教学和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方法,就二者产生原因、有无本字、产生时间长短三个方面作为辨析基础,旨在厘清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还原二者清晰明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小红 《学周刊C版》2014,(9):239-239
假借与通假是古汉语教学中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对教学和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方法,就二者产生原因、有无本字、产生时间长短三个方面作为辨析基础,旨在厘清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还原二者清晰明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假借是借用他字来记录语词的写词法.传统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概括得不全面也不准确.把假借和通假区分为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实际上缺乏根据.不管是假借还是通假,其本质都是借用他字记词.而且有一种同源二词共寓一体的假借写词和古今字借用写源词或派生词的假借.为数更多,使用更频繁而真正称得上假借造字法的,是在另造新字时借用某字作为构字偏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形声化是指在汉字演进中使形声字成为汉字结构主体模式的过程,其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以借音表词的假借为先导。从本质来说,形声化是对汉字假借现象的一种优化,这种优化主要是通过在假借字基础上加注类化符号或表音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存在。艺术便是调节这种存在关系的中介和手段。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劳伦斯所说:“艺术的职责是揭示在一个生气洋溢的时刻,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因而,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实质上也是对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存在问题的沉思。艺术不仅是人对存在情态的观照,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入总是在寻求一种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所使然。从远古人类诞生起,到今天高科技的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作这种努力。考察人们的创造实践活动,我们会发现,在人们不断地调节与周围世界平衡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动的自我意识,这就是人的假借意识。可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杠杆,也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8.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假借字三种类型在备用状态下和使用状态下不同状况的分析,以证明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方法而不是用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看法认为假借与同源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本义与假借义、本字与借字之间不能存在同源关系。文章通过字词关系的比较,通过从人类认知的角度考察词的音义关系,认为这两个概念虽不处于同一范畴,但它们的实体之间却可以有交叉关系,并不完全对立,不过这种联系没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