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传奇"小说是当代十七年文学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叙事门类之一,但与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密切的血脉联系,使它在叙事特征方面表现出了诸多与现代意识形态要求不相契合之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类小说中的爱情表现的意识形态解读,说明其在一个以政治意识形态遮覆一切的时代里的遭际与命运.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时期大多数爱情叙事由于紧跟意识形态的要求,逐渐沦为意识形态的诠释工具,表现出概念化、类型化、简单化等特征。双百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出现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爱情叙事,从而实现了对主流话语一定程度的逸出。这些爱情叙事在叙事对象上发生转变,对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进行细致刻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摆脱了二元对立模式,尤其是作者的个体意识得到了不自觉地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十七年”文学中,“红色传奇”小说是一个曾经产生过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支脉。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言说为叙事宗旨的小说,“红色传奇”小说在作家(文化)结构、叙事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性。这些特异性影响了“红色传奇”小说的叙事建构,并由之产生了“红色传奇”小说意识形态的表述困境。  相似文献   

6.
小说《爱妻》在叙事手法上大胆革新,通过对话叙事、嵌套叙事以及狂欢叙事等多重叙事手段,呈现了意义多元的文本世界,并表现了美国社会多种族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小说的对话叙事艺术是对拒斥同一性和唯一真理的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一种呼应,而"未完成"的嵌套叙事带来的开放式结尾和狂欢叙事,折射出任碧莲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东方想象共同体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小说叙事作品中存在着种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中立,而是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镜像修辞、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的具体分析,表明叙事修辞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过,某一叙事修辞再完美,也可能与文本中另一部分的叙事相龃龉,从而影响修辞可靠性,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幻象的崩溃。  相似文献   

8.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古典爱情是中国古代大量文学作品建构起来的一种叙事模式,有自身固定的叙事套路和结局指向。但是余华以《古典爱情》为名的小说文本,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大众化经验中的古典爱情进行了双重颠覆和解构,并在解构中建构了其小说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1.
小说《风和日丽》的叙事策略是通过主人公身份、角色的变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悖论,将私人化的经验叙事替代新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作为新历史小说共同的叙事策略,这是作者既不引起意识形态反感,甚至与意识形态政治共同完成对过去历史进行遗忘的合谋,又实现了知识分子自我对于严肃的历史事件的逃避和迂回。作者不是像通常的新历史小说那样"重述历史",而是在对革命光环笼罩下的历史袪魅的同时,进一步对"重述历史"加以否定。作者采用一种貌似逼近"真实"、实际上却是低调的第一人称反思性语段,强调了历史的荒谬性,通过不断纠正、补充、反思、解构的过程,使小说达到了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属于典型的宏伟叙事,叙事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各类话语整合进代表国家意志的政治话语的序列里来。爱情话语因为代表着人的自然欲求,它与来自人的理性设计的政治话语相抵触,成为政治话语规约的重要对象。在小说中,政治话语通过改造和同化、躲避和冷淡、丑化和批判等方式实现对爱情话语的有效整合:同时,在部分作品中,爱情话语也表现出一定的话语反抗的立场,虽然遭遇了批判的命运,但通过这些隐藏在政治话语背后和深处的艰难存在,爱情话语顽强地表明了自己的“在场”。  相似文献   

13.
单文华 《中国教师》2009,(Z2):118-12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表达了文化融合的思想,还透露出对男性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颠覆。在艺术形式上,小说也显示了背离传统叙事手法的诸多叙事特色。本文试依据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观点,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如何运用独特的"讲故事"的模式来表现意识形态,剖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间是重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资源,“十七年”红色小说为规避强大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向民间寻求叙事资源,对革命进行感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这也是“十七年”红色小说作家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侠”“义”为表征的传奇性叙述;二是对世俗幸福的革命叙述。  相似文献   

15.
在城外小说、时代风云、作家商品意识等的冲击下,周瘦娟的小说《真假爱情》在叙述者、叙事逻辑、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方面,呈现出了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变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叙述是作家表现创作意旨的重要途径。空间如何被描述,是研究者理解和把握小说艺术内涵的关键。19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遵循世俗生活逻辑,为读者展现了别样的自在、自为的日常生活世界,拓展了小说对生活的审美表现空间,是对传统的小说空间表现形式的有效丰富和发展,是小说摆脱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一种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7.
民间是重要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资源,“十七年”红色小说为规避强大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向民间寻求叙事资源,对革命进行感性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这也是“十七年”红色小说作家自我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侠”“义”为表征的传奇性叙述;二是对世俗幸福的革命叙述。  相似文献   

18.
《日瓦戈医生》的叙事体现出奏鸣曲式结构特点。小说叙事部分的标题与奏鸣曲的结构有内在对应关系:呈示部从日瓦戈和拉拉两条主线体现出小说中生与死的对位和冲突;展开部从不同声部的对位和变奏展现生与死的冲突;再现部则将生与死的悲歌再一次以双声部的形式演奏出来,主题的冲突达到高潮,随着人物命运的结束又跌落到最低点。小说运用奏鸣曲式结构,且融合了多种音乐技巧,使得日瓦戈和拉拉在乱世中的焰火般的爱情更好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日瓦戈医生》的叙事体现出奏鸣曲式结构特点。小说叙事部分的标题与奏鸣曲的结构有内在对应关系:呈示部从日瓦戈和拉拉两条主线体现出小说中生与死的对位和冲突;展开部从不同声部的对位和变奏展现生与死的冲突;再现部则将生与死的悲歌再一次以双声部的形式演奏出来,主题的冲突达到高潮,随着人物命运的结束又跌落到最低点。小说运用奏呜曲式结构,且融合了多种音乐技巧,使得日瓦戈和拉拉在乱世中的焰火般的爱情更好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小说,一度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形式探索的“叙事革命”。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一直佩戴批评家授予的形式主义徽章,“叙事革命”所产生的广泛深远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人们大都从纯文学审美自律的视域出发,对先锋小说的形式探索作单向度的解读,形式实验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互动的关联常常被遮蔽悬置。从形式与历史的辩证的当代文学史视野出发,对当代先锋小说的命名与语境进行探源溯流,进而揭示出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实际上是以一种否定的辩证法行使着隐蔽而曲折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