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贞节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浒传》武松杀嫂与三言二拍中宽容失节妇女做一分析,引发出关于“贞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自先秦至西汉中期,贞节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宽到严的发展。从《史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变化过程:春秋至战国中期,中国文化里没有贞节的概念;从秦始皇开始,对贞节的要求成为法律条文;西汉是贞节观由宽转严的变型期。  相似文献   

3.
"贞节"作为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德,简言之就是要求女性保持两性的纯洁与单一。在《情史·情贞》中冯梦龙试图以"情"为中介,批评"贞节"理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但冯梦龙自身对儒家伦理美德的默认,注定他构建"情"与"贞"的蓝图时,往往陷入理学糟粕而不自觉。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学者研究阮籍的诗歌历来都集中于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除此外,阮籍诗作其实还有四言《咏怀诗》十三首、《大人先生传》中的诗歌若干首。阮籍《大人先生传》是一篇寄意周全、体制独特的作品,其中的《采薪者歌》《大人先生歌》、七言"崔巍高山勃玄云"一节、三言"真人游"一节几首诗歌杂处其间,不仅显出文章韵散间杂、错落有致的特点,而且可以以此管窥阮籍对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多样化的开拓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自然有"文"和"言",而"言"又是"文"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充分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性散文。全篇教学分为2课时5模块来完成"言"和"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9.
《三言》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是三部书、120篇小说的总称。《三言》中多数作品是冯梦龙在前代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在加工、整理前代小说的再创造过程中,冯梦龙融进了大量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以往小说表露出的妇女观有意无意地作了修整、变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三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篇“三言”之说可谓具有导论性质。但古今对此争议较多,故笔者通过字面本义阐释、实质功用阐释和三者关系阐释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辨析,以求对《庄子》有较为明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三言二拍宗教叙事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中不仅有多篇宗教小说,还有多篇作品涉及佛道教,并体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思想。以社会历史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三言二拍宗教叙事的成因,可以看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意识等各方面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断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以味论诗,始于西晋文论家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南朝梁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也以味论诗:《明诗》篇说,"张衡《怨》篇,诗典可味";《体性》篇说,杨雄的作品"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但是,无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三言”市民意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冯梦龙所编《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这三部书,集宋、元至明天启年间白话短篇小说之大成,在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思想史上也有其特殊的价值。“三言”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余万言,由于它们作者不一,时代参差,内容复杂,格调迥异,故文学史和小说史往往把它们分解为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分别进行论述;而一些专著,则多从考证其中各篇作品撰述的时代,以及追溯故事的渊源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这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但“三言”毕竟是  相似文献   

1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乃至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十娘的独立人格堪称彪炳千古。本文通过对杜十娘独立人格中人性、社会、文学三个层面的剖析,来透视其独立人格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灌园叟晚逢仙女》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这篇课文中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探讨研究。 (一)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意图应该怎样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有个概括的了解,但不宜过多,如介绍作者时,指出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明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博学多能,编过不少书,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编辑短篇小说集《三言》方面。《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本文选自《恒言》。作者在《恒言》自序中说,写书的目的是想通过小说来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当然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世界观的局限,他想用以教育人的作品,并不全是进步的,所以读时应该批判接受,教师可不必引导学生去阅读《三言》。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封建时代,劳动人民普遍受着封建官吏和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压迫。他们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因此,作者在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而又无可奈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9.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实践历史》是巴巴拉·W·塔奇曼的自选文集([美]巴巴拉·W·塔奇曼著、孟庆亮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由"写作手法""历史与教训""从历史中学习"三部分组成,收文二十八篇(《前言》除外),既是作者1936~1980年的作品,也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的以历史为主题作品的回顾。就内容言,既有作者以历史学家的视角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