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丰碑》是十册第四组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第二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课文为了表达本课中心,详细描写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来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除了抓住描写小红军饥饿、疲惫的样子的句子和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 ,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之外 ,还设计了一个补白教学片段 ,让学生从想象中去理解、去补充。师 :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边读边想 ,你对小红军的处境有什么体会?生 :年龄小、饥饿、寒冷、疲惫。师 :陈赓要帮助小红军 ,小红军又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先走的?生 :当陈赓让马给小鬼骑时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并说体力比陈赓强。生 :当陈赓命令小鬼骑马时 ,小鬼倔强地说要和马比赛 ,并做出准备和马赛跑的姿势。生 :当陈赓要…  相似文献   

4.
我今年10岁,而长征已走过70年的历程。长征中那一个个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最吸引我的,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陈赓同志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前行时,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面黄肌瘦。当陈赓要让小红军骑马时,小红军却满不在乎地说,自己的体力比陈赓这个老同志强。接着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要同马比赛,并做出比赛的姿势。当陈赓同志想让小红军和自己一块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无可奈何的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红军,小红军却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不肯接受。当陈赓同…  相似文献   

5.
典型细节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艺术结晶。它往往含义深刻,给人启迪,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第八册19课)写陈赓同志在长征途中的茫茫草地里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这小鬼摆出副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居然“微徽一笑”,用一口四川话拒绝了——不骑陈赓的马,不要陈赓伴行,不吃陈赓的干粮!最后,这小红  相似文献   

6.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语八册第19课),似觉课题不太准确。 (一)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这是一篇革命战争回忆录,讲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宁愿掉队而死,也不拖累部队的感人故事。课文着重写了这位小红军如何不上马。如何把陈赓“骗”上马,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的经过。他在知觉尚存  相似文献   

7.
《倔强的小红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教学重点 :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学本课 ,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词和句的分析 ,以读助讲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小红军的高尚品质 ;并通过导读精练 ,切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一、展示背景 ,激发情感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有关情况 ,激发起学生学习红军战士革命精神的热情。〔这一段…  相似文献   

8.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课文,我想,大家对小红军与陈赓同志应该有所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的这句话:“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老师思考了一个晚上还是弄不明白,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齐答)好!师:(10分钟后)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老师刚才弄不明白的问题了吗?生1:陈赓明白了小红军说体力比自己强,还要与自己赛跑,说他要等同伴,说他的干粮多,都是假的,他在骗自己。师:你读书真认真,概括能力很强。生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是活活累死、饿死的。生3: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之所以要骗自己,…  相似文献   

10.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11.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篇老课文,几年前我曾讲过几次,当时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八册16课《倔强的小红军》,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细读课文重点段落的人物对话和叙述,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小红军的“倔强”,其表现就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之中。陈赓对小红军称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从“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 故事开头,陈赓“忽然看见前  相似文献   

1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精神,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教学过程:  师:下面请大家默看第二部分,边读边想:陈赓准备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想出什么理由拒绝?用笔划记。(生默读,划记。)  师:第一次,陈赓是怎么说的?小红军是怎么拒绝的?  生:(略)  师:请男生读陈赓的话,女生读小红军的话。(生分角色朗读,师板书:骑一会吧比你强)  师:第二次,陈赓是怎么说的?小红军是怎么…  相似文献   

14.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15.
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全文可分五段:①(第1自然段)讲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②(第2至4自然段)讲董存瑞决心去炸暗堡;③(第5至7自然段)讲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④(第8自然段)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具体情况;⑤(最后一自然段)讲暗堡被炸开,我军解放了隆化。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听一位教师讲《东郭先生和狼》(六年制小语第八册)一课。讲到段落划分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认为第4自然段应划到第一段里去。”教师问:“为什么呢?”学生说:“第4自然段,先讲猎人问东郭先生看见狼没有,东郭先生为了救狼,对  相似文献   

17.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名言引领着我对语文课标的解读:语文教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学资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多维度地共享资源,完成建构的过程。本文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如文中描写小红军在饥饿和死亡面前,三次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第二段(第3—5自然段)讲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  相似文献   

19.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着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照顾,后来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宁肯自己受苦挨饿,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连累别人的小红军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所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幕启。茫茫沼泽地,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天色阴霾,寒风呼啸。风声中,一位红军小战士踉踉跄跄上场,他饿得已经走不动路了,盘腿坐在地上歇息片刻。零散的马蹄声中,红军干部团团长陈赓上场,他十分疲惫地牵着马,拄着木棍走来。)陈赓:喂,小同志,走不动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