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禹康 《档案天地》2011,(11):26-29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季.我乘赴京开会的时机.来到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查看到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有关档案史料。由此引发了我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样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这一引人人胜的史事的追踪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淘书     
今天买了六本书,其中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居然是单本.一英寸厚。老莎最长的剧《哈姆雷特》在这里只有四十余页。从来不是对书本身特别感兴趣的人.但这本出版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真把我迷住了。何况.这是莎士比亚老人家。它的深棕色的封面似乎是皮革质地.微微卷起。打开来看,连我这种不藏不玩书的人.瞬间也是绮思缕缕。书边是金色的,抠出了整整齐齐的小半圆.  相似文献   

3.
摆脱尴尬     
朝阳 《今传媒》2004,(1):43-43
离开报纸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时间里,我很少看自己曾经供职的《三秦都市报》、《经济新报》。最初不看,是负气和不屑.后来不看就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偶然碰上看一次,发现早已经物是人非,报纸上出现的名字,多是我不熟悉的新人。对不熟悉的人我们常常兴趣不大,这些新人对我来说和非洲酋长一样遥远。我当年的同事,要么做了领导,要么转行干了别的。我自己也渐渐丧失了对媒体的激情。  相似文献   

4.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论述过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离散-整合,集中论述的是发表在《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上的《搅拌机效应与未来文化猜想》,在这篇文章里我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军事等6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发展趋势。在刚刚发表的《一种叙述:文化社会与文化模式》一文里,我把"文化就是力量"口号的论证明确地置于了对这种总趋势认识的基础之上。在《信息洪水冲击下我们如何生存》一文里我表示对这种总趋势认识萌芽发生在80年代初,这种认识贯穿于十几年的学术研究中,也指导着我主编过的两种学术刊物的业务工作。1994年初我发表…  相似文献   

5.
7月20日,是北京晨报创刊十周年的日子,作为在晨报编辑部整整思考了一年的我,借《新闻与写作》版面,就晨报兴与衰问题谈点想法。 回顾中国报业十年兴衰路,看到北京晨报与许多报纸一样,其兴轰轰烈烈.其衰顺流难阻。这里就产生一个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报纸的兴衰?不少人把纸媒兴与衰的成果与罪责都归于宏观管理体制是否宽松、媒体所有制运营机制是否灵活上,  相似文献   

6.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7.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8.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河殇》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河殇》表达的文化观、历史观,我不完全赞同。但是,无论如何自《河殇》播出后,有那么多的人激动,又有那么多的人愤懑:有那么多的人陷入沉思,又有那么多的人从梦中醒来。我想,这就是《河殇》最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容易激动、容易愤懑、容易让人去深思的时代了。我以为《河殇》的成功,在于它向人民宣传了一种危机意识,也在于找到了一种把知识分子的思想传播给人民群众的全新形式。正如《河殇》顾问金观涛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在现在这个时候,是如此地需要思想,正象干渴的黄土地需要甘雨一样”,人民需要思想,我们也不是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9.
夜色沉沉,妻人酣睡。在桔黄色的灯光下,我捧起一年来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一一剪贴的“新闻作品集”,巳潮起伏,浮想联翩.那上面记载的岂止是春华夏果秋实,还分明流淌着我对农村山山水水、田园村落和乡村教师炽热的情感,o对我来说,199。年的确是硕果累累的一年。这年.我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6篇,其中有4篇作况:分别获得《平顶山日报》、《勤工俭学信息》报、《教育时报》、《光明日报》好新闻一等奖。耐人回昧的是,这4篇获鉴作品全部取材于农村  相似文献   

10.
崔中文 《记者摇篮》2005,(12):24-24
“教育是吃人、吃钱的机器吗?”这是作者周凤琴在8月4日《辽宁老年报》上发出的责问。作者在历数所谓“教育产业化”所造成的种种恶果后.列举了甘肃一13岁少女为了给父母省下10万元的择校费留下遗书自杀的惨痛事例。“带血的百字遗书,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活着的人撕心裂肺.泪雨滂沱。”我相信,作者一定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檄文。  相似文献   

11.
《焦点》复刊一周年了。自1998年6月1日复刊以来,《焦点》在一回回地检讨自己.一次次地学习别人,一遍遍地打倒自己、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奋斗中出了12期杂志。翻看这浸满了《焦点》全体员工心血的12本杂志,回首这一年绝不轻松的历程,耳畔间又响起读者、发行代理商、审读人、上级领导等方方面面的批评、建议和赞赏,心里升起一股被爱护、波信任、被期望的感动和宽慰。记得刚复刊时.编委会主任高兴烈向我传达编委会精神:无限支持、一分不给、先借后还、自负盈亏。当时我感到压力极大、难度极大,可冷静下来细品.我想通了:这是编委会…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采写的《人·狗·贼》、《当了父母,你就要多操心》和《你、我、他都有哪些责任》三篇社会新闻分别被《阿勒泰报》、《工人时报》、《新疆军垦报》采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有人问我: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怎么样才能写得引人重视?我结合个人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我觉得,要写社会新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新闻不是生产动态、工作经验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采写实践中,既要重视新闻题  相似文献   

13.
变局中的政治与人 政治对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我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这里有《我的前半生》灰皮本,有马立诚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基辛格的《论中国》,还有李慎明等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等.我觉得,它们都探讨了时代巨变来临时人们的选择. 与正本不一样,《我的前半生》的灰皮本让我看到了又一个溥仪.在变革之际,是什么在改变人?人究竟能够被改变到多大程度?溥仪的两部书提供了有趣的样本.而空军大校张聿温所著《真相:"九一三"事件考证》则探讨了另一次巨变与中国政治、与中国人的复杂关系,涉及了什么是权力,以及领导人的性格,甚至精神疾患的问题.虽然讲的是历史,却像是窥视未来的一道门缝.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要讲社会责任、社会效益,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常讲的一句话,尤其是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或者是在总结工作时.但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究竟有哪些?可能很多人都说不清--你不问,我好像还清楚;你一问,我倒不清楚了.即便是经常提到的"社会",也是.我们或许对"黑社会"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对"社会"是什么,大多说不清.  相似文献   

15.
星期天《文艺大篷车》这一综合文艺板块节目,是改革开放以来广播领域里的又一朵新花.她以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既通俗又不失高雅的内涵,以及其独有的魅力,倍受听众喜爱。我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对如何主持好这一综合性的文艺板块节目有以下几点认识:首光,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者缺一不可.《文艺大篷车》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板块节目,其中有新老歌曲欣赏;最新的社会文化信息与动态I文学节目(诗歌、散文、小小说等);高雅音乐欣赏、戏曲名家名段以及听众可参与热线交流的节目等.既有阳春日雪,又有…  相似文献   

16.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17.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18.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6,(2)
简评蓝鸿文新作《面向新闻界》文/珠海,王木林最近,警官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撰写的《面向新闻界》。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视野开阔。也许有人说,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社...  相似文献   

20.
我知道这话说出来近于无知,谁不知道没有一二三的框架,也能把文章写得很好。然而,作为编辑却经常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即许多来稿的行文动辄就来个一二三,不仅如此,有的还在大一二三里套中一二三,中一二三里套小一二三。似乎离开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第一如何、第二如何、第三如何,首先、其次、再次……就不会写文章了。面对这一情况,我想任何一个对写文章还讲点技法的人,都不可能不生出一点感慨。对于文法问题先人多有著述。三国时代曹丕就说:“文本周而末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