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纳米技术的治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广泛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国际上已形成共识,应该负责任地发展新兴科学技术,采取"治理"的方式.纳米技术是当今新兴科学技术的代表,纳米技术的治理代表着国际上管理新技术方式的转变.本文在分析纳米技术治理思想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际上纳米技术治理的措施,探讨和分析中国纳米技术治理的现状,提出加强中国纳米技术治理的若干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纳米技术研发的大国之一,德国联邦政府、学术界、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就如何形成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形成了一整套"纳米技术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颁发和实施推动了德国纳米技术的健康发展。文章在介绍了德国如何开展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一氛围的制度和文化原因,并对我国开展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定性分析纳米技术对社会安全风险的影响,创建关系模型,就涉及五大影响风险的因素--不同国家、组织和集团发展纳米技术的动机,实际实现能力以及纳米技术本身满足其需要的可能性,对社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减缓和控制其消极方面的对策等分别进行讨论,提出"谨慎发展,积极预防,合理使用,降低损失"的发展纳米技术以及规避风险的思路,进而提高风险意识,合理地促进这一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21世纪前沿科学的纳米技术将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甚至会改变人们的传统环保观念,利用纳米技术解决污染问题将成为未来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纳米技术诱人的应用前景,使其专利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纳米技术发展中专利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分析当前全球所关注的纳米技术专利保护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纳米技术专利政策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德国政府对纳米技术极为重视.1998年以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就联合制定政策,重点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为此,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研究技术教育部(BMBF)制定了具体办法和措施,于3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6大纳米研究中心.目的是使德国的纳米技术迅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使德国纳米技术尽快被工业界所利用.这些研究中心的成立,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除了协调研究与开发以外,研究中心本身还承担着各种纳米研究项目,同时,中心也培养纳米技术方面人才,创造一个具有浓郁商业开发氛围的环境,此外还向企业界提供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基于专利的交互影响分析(patent-based cross impact analysis)方法,根据专利的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及其所属技术领域信息,构建识别不同纳米技术领域交互影响模式的分析框架;利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专利数据,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与韩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模式,并通过探讨中国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纳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纳米伦理起源于人们对纳米技术风险的恐惧和担忧.迄今为止,纳米伦理经历了从最初的梳理纳米技术的伦理问题,到反思这些问题的可能后果,再到对反思的反思3个阶段,研究内容不仅涉及现实的、具体的层面,也包括未来的、概念性的以及评估的和管理的3个层面.文章指出,对纳米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担忧源于纳米技术的中介性和不确定性,纳米伦理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和构建纳米技术活动的伦理规范,促进纳米技术在全球伦理的框架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让人们走出担忧和恐惧,寻求一个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长寿一直都是人类美好的追求。目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运用纳米技术延长寿命开始有了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当前最重要科技突破之一就是纳米技术。众所周知,现今纳米技术的研发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机械工程中,纳米技术不仅仅在外表上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它更是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为了推动纳米技术能够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就必须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展现出纳米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分析我国机械工程生产的现状,也可以看出纳米技术对于传统的机械工程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主要是探讨如何将纳米技术很好的应用到机械工程中去,它又是如何成为推动机械工程发展进步的强大科技力量的。  相似文献   

11.
纳米技术的研究发展历史不长,但“纳米”这个概念已成为社会的时髦词汇。有人曾预测,纳米技术将超过网络技术和基因技术,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技术。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纳米材料的“毒性”污染之说也让很多人对这一新兴技术多了一份担心。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生命周期及其政策支持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宁  李钢  高珊 《科学学研究》2002,20(2):172-178
本文着重于对纳米技术生命周期进行研究和判断 ,认清纳米技术发展各阶段的规律及特征 ,进而确定我国当前纳米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处于其生命周期中的萌芽阶段 ,并提出萌芽阶段我国纳米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障碍正是源自于其发展动力机制的缺乏 ,确定现阶段我国纳米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重点是构筑外部支撑环境 ,以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以追问纳米技术的伦理问题为起点,在探寻纳米技术对健康、环境和生态、社会影响的同时,指出纳米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及责任的本质,强调纳米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责任不是传统的义务论,而是融合美德伦理的现代责任伦理;使命是高于一般责任的具有战略目标的一种高尚的伦理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其本质是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正>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领导同志关于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指示精神,听取国家有关部门及內外专家对纳米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和有关意见,研讨山东省纳米技术发展战略和重点,为制定山东省纳米技术发展战略计划提供依据,省科技厅于11月8日与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中国工程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部联合在济南召开山东省纳米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我国著名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  相似文献   

15.
作为21世纪前沿科学的纳米技术将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甚至会改变人们的传统环保观念,利用纳米技术解决污染问题将成为未来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将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争相开展纳米技术的研发工作。面对这一形势,加拿大政府于2001年8月正式宣布将投资1.2亿加元,在加拿大西部名城埃德蒙顿市的阿尔伯塔大学内建立国家纳米技术研究院(NINT)。加拿大联邦政府将直接投资6000万加元,阿尔伯塔省政府自筹6000万加元,利用阿尔伯塔大学现有的纳米技术研发基础,集中全加的科技力量,计划在5年内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纳米技术综合研发中心。整个项目包括1座1.8万平米的纳米技术实验室,计划于2005年…  相似文献   

17.
姜杰  孙廷文 《中国科技信息》2011,(4):157-158,162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纳米技术诞生以来,作为一门不断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针对纳米技术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在对环境和人体的毒理伤害并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纳米技术不可能像保守科学家所建议的那样停止研发和投入生产;同样,环境与安全领域内的人士同样不会同意纳米技术的危害处于游离状态。鉴于这种局面,安全领域的人员应该在毒理不能完全确定之前提出一套防御系统,以便于保护生产生活中的纳米接触者,科学的发展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刘凤朝  马荣康  孙玉涛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00-1508
基于技术共现网络分析方法,利用专利的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及其所属的技术领域信息,构建纳米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框架;采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专利数据,分析纳米技术分支领域的演化路径,考察纳米技术与相关技术领域融合发展的实现模式,揭示纳米技术演化的规律,为我国纳米技术发展战略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23)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学、化工学、药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其中在肿瘤医学方面的应用,有了新的突破。肿瘤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对于纳米技术应用于肿瘤的检测及治疗,提高肿瘤检测的效率以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就纳米技术在肿瘤检测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为基础,总结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为其在肿瘤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科技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方向在想很多的未知领域发展,人们在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新鲜的事物。纳米技术就是这样的一个产业,人们最多的认识纳米技术是运用到医学当中,大大的提高了手术的成功概率,慢慢的人们在很多的领域进行普及,机械工程领域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机械工程方面融入了纳米技术,使得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功能方面也变得更好。现阶段很多人对于这一领域还不是很熟悉,这篇文章在一些方面展开了阐述,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地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