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统的两性价值理念认为,男子以高于皮貌的内在本质吸引女子,而皮貌则是女子的一切。以此观照《聊斋志异·画皮》,它叙述的实则是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女性悲剧故事,折射出了封建社会男女不同的情爱心理:男性对女性迷恋依赖又恐惧,女性对男性顺从服从,有时还要忍受屈辱救赎男性。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叙述了传统女性生存的悲剧性故事,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存的宰制。男性文化以拒绝的方式置女性于无我的他者性生存,在拒绝的接纳这一悖论的生存中男性文化对女性的霸权地位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拒绝的接纳成为作品中女性生存命运叙述的基本逻辑,使作品在叙述中获得了文化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捉妖记》的市场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的关于感化的故事,从女性主义和女性观众的角度来看,《捉妖记》为女性主义者们建立了一个传统之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营造了美好的梦境,承诺了女性于男性世界之外的意义,引领了一场女性主义的狂欢。  相似文献   

4.
由男性铸造的传统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己低下的地位,赢得真正的女性身份。本文就是从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进行解读。结合时代背景,对故事中女主角"I"试图冲破传统女性角色定义,争取与男性同等地位,建设全面健康真实的女性形象,获得理想的女性身份所做的努力与所产生的困惑进行分析,以期对男性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爱丽丝·芒罗的短篇小说以不动声色的女性叙事话语反抗了男性中心主义叙述方式.在女性视角的观照下审视男性和一切他者,改变男人讲故事,女人听故事的局面,对写作中的"菲勒司"中心主义具有反拨和解构力量.隐蔽的"女性声音"湮没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声音,进而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也被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库切在小说《福》中以苏珊·巴顿作为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创造了一个女性叙述者形象,对西方经典《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英雄故事进行了创造性还原。苏珊·巴顿不仅因其女性叙述主体的身份而给男性文本《鲁滨逊漂流记》平添了女性视野和女性话语,而且不同于传统女性,是一个具有女性主义自觉意识的独特形象。苏珊·巴顿面对命运作出自由选择,身处荒岛困境不断质疑传统观念,最后从渴望言说到自觉发声,实现了对男权秩序与绝对价值观的跃起反叛。因此,苏珊·巴顿是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女性形象和自觉的女性话语者。  相似文献   

8.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运用艾芮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里女性意识的缺席。首先,文章对于近年来关于乔叟的女性主义评论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针对其中普里西拉·马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马丁指出的故事的一个意象出发,把女性意识在故事中的缺席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指出"春月"作为女人,并没有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这表现在两方面:她没有自己的声音;故事有意回避对女性性欲的直接描写。在第二部分中,文章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个故事的三种男性意识:"冬月"的,商人的和读者的,指出故事所揭示的并不是"春月"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实际上是关于这三种男性意识和他们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以男性形象为主的小说,但也塑造了七十多个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叙事结构、情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她们是围绕男性人物展开的故事里的一个个叙事因子,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1.
The academic "hurdle race": A case stu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areer patterns of a cohort of faculty members in a large Israeli university and shows that women constitute a small minority in that university, and that their rank advancements are fewer, slower, and lower than men's. We examine three possible explaining mechanisms: (a) "Thresholds" - according to which after women cross a certain barrier, differential career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gender disappears or is, at least, greatly reduced. (b) "Ceilings" - according to which women's advancement is curbed before they reach the highest rank. (c) "Hurdles" - according to which women, as compared to men, are confronted by more obtrusive barriers at each step of the academic career. We found that no threshold could be detected after which gender differences are reduced and that the ceiling effect may be a by-product of women's extended career paths. Rather,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study suggests that women's career trajecto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urdles", i.e., at each rank they stay longer and their advancement probability is lower than men's even when their publication rat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2.
“小女人散文”热在20世纪90年代曾迅速兴起,又寂然消散。作为一种特定时空下的文学现象,这股思潮背后始终潜伏着批评与争议。“小女人散文”具备鲜明的都市格调与大众化色彩,是中国经济、文化转型期的特定产物。这一文体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降温有自身局限之故,但它如能克服缺陷谋求突破,当能对新世纪散文文坛做出一份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浮云》是二叶亭四迷写实主义理论的实践作品,阿势反映代表了当时一大批女性的情况。明治维新后,日本大规模的学习西方,西方的人文精神包括教育思想促进了一大批女性的觉醒和改变,本文拟从女子教育的角度探讨一下以阿势为代表的这一批时代新女性有哪些有别于旧时代的新特征,她们的觉醒和改变中又存在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长恨歌》讲述的是"女人的故事",作品不仅借助王琦瑶这个女人的故事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观、情爱观,而且在充溢着浓郁女性气息的文本中,用"女红式"的叙事静静拆解了女性依附男性的历史,构筑了现代女性的生存景观,同时传达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孕育”和“生产”人的生命的表述确实是比较稀缺的。而且,在男女作家那里,这类表述又涂抹上了不同的性别印记。为此,笔者在这里要探究的是:男性作家以什么态度表现女性“孕育”和“生产”时的形象?而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孕”“产”形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期,“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讨论在报刊流行一时。主张妇女回家的多为男性,而反对妇女回家的多为女性。回顾此次论争,考察论争发生的背景及两性观点的歧异,促使人们对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以男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为切入点,探讨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他塑”的“疏离日常”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自塑”的“亲近日常”这一明显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体现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琵琶记》中的牛小姐,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恪守封建妇道的样板人物,在剧作中单纯为一夫二妇的大团圆结局服务,本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本文在承认牛小姐形象的浓厚封建色彩的同时,也肯定她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采取方法的某些合理性,并着重分析牛小姐性格的发展与大团圆结局的必然性联系.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对妇女解放的看法。毛泽东作为湖南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赵五贞事件”发生以后,充分利用《大公报》等舆论资源,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初步形成了他的早期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