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魏晋时代的清谈,是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问题。陈寅恪先生论及魏晋清谈的实质时说;“魏晋清谈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此时期的清谈为当日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换言之,此时期的清谈,是士大夫借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的东西。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淡至东晋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畜,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做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陈先生的论断,为我们研究曹魏时期的清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魏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三红 《培训与研究》2006,23(9):43-45,52
汉末至魏晋时期,形成一股弥漫整个魏晋的谈玄论道的清谈风气,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对魏晋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章对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重估了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的"玄学",一般称为"清谈",是反映着统治阶级内部阶层斗争的.向来提到清谈,总以王弼、何晏为首;论到清谈误国,也把王、何拉在其中,是不太正确的.魏晋玄学前后不同,王、何的玄学是"老易",嵇康以后是"老庄".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二说:"陈寿魏志王粲传末言嵇康好言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这话是正确的.其实嵇康和阮籍一样,阮籍是:"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王粲传)嵇、阮实喜庄周的放荡而并非学老子的.不过魏晋人以周  相似文献   

4.
魏晋清谈之风盛行,《世说新语》向来被视为“清谈之书”。此书“清谈”的主要内容,即“三玄”、“三理”和“才性四本”;概括了四种“清谈”功过的主流评价。  相似文献   

5.
汉末至魏晋时期兴起的谈玄论道的清谈活动,不仅对雏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美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对清谈的产生、内容、它的审美和哲学价值及历来对清谈的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重新评价了魏晋清谈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南北朝一章中提到士族文化上崇尚清谈。但由于教材对士族持全盘否定态度 ,容易误导学生对清谈产生偏见。本文想就清谈之风的成因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一探讨 ,还学生以全面而真实的史实 ,肯定清谈应有的历史地位。何谓清谈 ?清谈 ,亦称“玄言”、“玄谈”、“谈玄” ,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 ,上承东汉末清议 ,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 ,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 ,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 ,摈弃世务 ,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 ,到晋王衍辈 ,清谈之风大盛 ,东…  相似文献   

7.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变动时代。汉末以来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儒学的衰落,导致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促成了清谈的出现及其发展。魏晋清谈反过来又使政治更加腐败,社会风尚每况愈下。但是清谈客观上丰富了中国哲学理论的内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了审美意识和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谈之风在魏晋时期盛行,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思想根源的,表现清谈这一社会现象是《世说新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书中从不同侧面,真实、具体、集中地记载了清谈的场面.清谈之风的盛行,为一些名士们钓取功名禄位开辟了捷径.清谈除了所涉及的一些哲学问题外,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以当时一些有政治头脑的人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清谈对国家的危害性,书中对此也有所反映.《世说新语》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认识历史、接受清谈误国的教训,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谢氏家族清谈的书面体现,谢氏清谈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清谈的务虚之风与务实抒怀有机结合,二是在清谈中重视语言的辞彩,注意语言音韵的流畅谐美。在家风濡染下,谢灵运抛弃了纯粹的“空谈析理”,而是借助于山水形象“媚道”,从而导致富有“理趣”、注重辞彩的山水诗的涌现,无心插柳般地完成了中国诗歌史的“转关”任务。  相似文献   

10.
曹魏末年,清谈名士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一文对竹林七贤的政治立场及清谈的主旨做了精到的分析,指出“自然之旨既在养生遂性,则阮籍的苟全性命,仍是自然而非名数。而他言必玄远,不评论时事,不藏否人物,被司马昭称为‘天下之至慎’,则不独用此以免杀身之祸,并且将东汉末年党锢名士具体指斥政治,表示天下是非的言论,一变而为完全抽象玄理的研究,遂开西晋以降清谈的风派。然则,所谓清谈,实始于郭泰,成于阮籍。”陈先生的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但是,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是一部纂缉旧文的小说集,与旧文相比,其叙事在叙述方式上有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清、故事人物的背景不明、故事情节不完整等特点.文章认为,魏晋的清谈时风对这种叙述特点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从崇尚简约、崇尚机敏、崇尚韵趣的清谈价值取向和有无之辨、言意之辨等清谈命题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刘万福 《历史学习》2003,(11):16-16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而就口谈而言,又有几种方式。一是两人对谈,即所谓主客对…  相似文献   

13.
永嘉时期,大量中原士族南渡江左,清谈之风也随之迁移到南方,成为东晋的文化主流.在东晋门阀政治社会里,士族门第的维持,除需要依靠优越的政治资本外,还需要有清谈名士来支撑,以不断提高家族的社会声望.是否精通玄学,善于清谈,成为一个家族在社会上显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有长期论战。支遁清谈的目标是会三归一,促使学理佛教走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晋人清谈总汇,所载东晋名僧支遁出现次数最多。支遁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与之交游的名士有谢安、王羲之、孙绰、王坦之等,思想复杂。名僧有竺法深、于法开等,学说各异。支遁的清谈活动,在庄学上立逍遥义,在般若学上创即色论,一方面使玄学佛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般若学的争鸣、佛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东晋初,王导极力推动清谈之风,以之团结南方士族,安抚北方士族,进而巩固江东政权统治.他谈〈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和〈言尽意论〉,并非仅用于清谈场以自托风流,更重要的是以清谈的方式向南北士人宣传其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7.
自东汉中后期至南朝,清谈谈辞与骈文文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两者都有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的演变,而且演变内容出奇一致:谈辞从朴素的品评变成讲究文采、音韵,用典的骈句,骈化散文也从初期不严谨的意对,单调的文法以及自然声韵变为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用典密集和讲求平仄的骈文。鉴于清谈活动有着鲜明的政治背景,又是时代大风气,所以骈文文体生成一大重要原因为清谈谈辞的发展影响到文章领域,使得文体骈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18.
玄学是魏晋时期通过清谈深入探讨宇宙社会人生之本体的思潮和学说,对当时的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还与后世佛教、道教以及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关系。玄学清谈在表现形式及其实质方面与当代课程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教学对话及其理解性实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整理、挖掘玄学思潮中的教学对话及其理解意蕴,对完善教学对话理论、指导当今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代的士人有着种种为后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服药、饮酒、吟啸等等,在他们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痛苦。考察这种时代风貌的途径之一,就是研究他们的仕宦心态及其对自然山水中的游乐生活和清谈场中的清谈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晋书阮籍传附阮瞻传说:“(阮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阮)瞻曰:‘将无同?’”这三个字的不着边际的回答,立刻博得王戎的赞尝,任命他做官。阮瞻的叔祖阮籍是当时的大文学家,思想家。他和人家谈话的时候从来不议论别人的短长,只讲些“玄远”的不接触实际问题的问题。世说新语有许多名士清谈的记录也有清谈情况的叙述。现在只举一个例子:“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乐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