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论文旨在运用阿恩·奈斯的深生态理论分析休斯在《乌鸦》诗集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以及他为乌鸦角色所建构的深生态的自我实现之路。休斯认为,人类只有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妄自尊大,并将深生态思想内在化,才有可能与所有其他生物建立牢固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新统一,是唯一能解救当前西方文明正遭遇的环境与社会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旨在运用阿恩·奈斯的深生态理论分析休斯在《乌鸦》诗集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以及他为乌鸦角色所建构的深生态的自我实现之路.休斯认为,人类只有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妄自尊大,并将深生态思想内在化,才有可能与所有其他生物建立牢固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新统一,是唯一能解救当前西方文明正遭遇的环境与社会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道德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2):95-95,93
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道德,也即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人类命运的严重关切和理智把握,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使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行为从一般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自然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将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4.
深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后现代伦理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道德的一次革命性递进。深生态道德不仅关注现代性生态危机的追问与批判,而且关注后现代性的生态道德规范,力图通过哲学等多种学科的运用和价值评价,解决生态活动中那些不可预测性的生态道德问题,促进人们新的生态道德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道德概念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道德,也即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人类命运的严重关切和理智把握,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使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行为从一般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自然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将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环境保护法和生态道德观念从不同角度来强化人们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前者具有强制性,主要是依靠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生态道德?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属于人类的道德范畴。人类应该树立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以及不仅对他人、对社会、而且包括对其他生命形式自然存在物承担责任的义务观。生态道德或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行为准则。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7.
大地伦理立足于生态整体主义,在"万物同源论"和"弹性生物链论"的原则基础上,强调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从学理上把"浅生态学"推向了"深生态学",极大地拓展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大地伦理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呼吁人类对非生命体诉诸应有的道德关怀,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规范。生态道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传统的人际道德是什么样的关系?笔者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阐述了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既在道德的行为主体、基本内容、最终目的和制约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在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及所体现的价值观、行为客体、所处地位及阶级性和民族性上又具有的不同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态学是人类社会的生态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态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灭人类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种种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从而逐步自觉地建立和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1]202.  相似文献   

10.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关于非人类中心范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生态学根基和厚重的伦理学底蕴。这一范式所适时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看待问题的新的审视维度,对人类重新认识由于忽视本来自身生存发展其中的世界,以及忽视自我与自然之间内在深层逻辑关联等传统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透视这种挑战背后所力图探寻在后工业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的时代出路,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和深层体认的。特别是在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今天,精致梳理其生成过程和来龙去脉,并深度揭示其积极的借鉴成分和有益的启示因素,具有可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outlines a theoretical context for research into ‘the subject of ethics’ in terms of how students come to see themselves as self-reflective actors. I maintain that the ‘subject of ethics’, or ethical subjectivity, has been overlooked as a necessary aspect of creating politically transformative spaces in education. At the heart of egalitarian politics lies a fundamental tension between the equality of voices (or ways of being) and the notion that one way of being or one voice may be deemed more legitimate than another; which in turn puts the equality of beings into question. Building from Michel Foucault’s work regarding ethics and subjectivity, I suggest that a ‘subject of ethics’ can be viewed, in part, as a series of relations of self that form the horizon upon which a subject comes to work on themselves relative to moral codes and power relations. Ethical relations of self can be a useful concept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at furthers social and ecological justice. 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 also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locating ethics entirely within a constituted human subject.  相似文献   

13.
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生态学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一种新的范型。文章分析了深生态学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浅生态学运动和深生态学运动的区别;论述了深生态学的最高规范和基本原则,深生态学对现代环境价值观念的贡献及其认识局限。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休战期间,围绕国际道德问题,现实主义同理想主义展开了激烈地论战。爱德华.卡尔既不认同威尔逊倡导的国家行为应遵守与个人相同伦理的理想主义道德准则,也不完全苟同马基雅维利等人鼓吹的国家间关系只受权力支配而道德在其中不起作用的犬儒主义道德准则,而是坚持一种非至善的现实主义立场,从而,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安成林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45-46,6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近代在保护生态自然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以"仁民爱物"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理念,以及"万物有生,万物一体"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环境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伦理学对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功能,旅游环境伦理概念、主体、客体及价值,旅游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等方面,实践研究成果主要有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的基本对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观以及旅游环境道德教育等。我国相关研究存在学科体系不完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研究视角尚待深入细化,缺乏实证、定量研究,对传统环境伦理文化借鉴不够等突出问题。今后,我国旅游环境伦理研究应积极探索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扩展实践研究的范围,注重运用实证、定量方法,重视借鉴传统环境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7.
首先,老子“域中有四大”的提法表达了他的生态世界观,这为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尊道贵德”和与“无为”相应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则蕴含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原则;最后,通过分析“小国寡民”的深层意图确认了老子的生态伦理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网络安全危机、信息污染、信息侵犯、信息综合征等,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网络主体缺乏网络生态伦理理念、道德自律意识和缺乏对网络行为的道德认知造成的。所以,切实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培育显得非常重要而又迫切。首先,要引导网络主体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能给予道德主体的行为以意义和价值,它的存在既对人行为的善恶标准给予评价和规定,也对人的善恶进行评判和范导。其次,网络主体必须确立网络生态伦理理念。保护网络生态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应该像保护大自然一样,保护人类的网络家园。其三,教育网络主体应遵循互惠互利、公正平等、适度自由、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等网络生态伦理原则。其四,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其五,引导网络主体不断“内省”和“慎独”。最后,构建网络生态伦理教育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从尊重自然出发,泰勒提出四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及补偿正义原则。这种把人之外的自然纳入到伦理关怀之中的思想契合了现代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既要关注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以及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