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司马迁传》、《后汉书·班彪传》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张晏注《汉书》,历举十篇书目,指出《武帝本纪》、《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四篇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六篇则不云有无补作。关于《史记》十篇亡书,唐代以前学者都笃信张晏之说。唐宋以降,异说始起,自此以后,议论纷如。归纳各家之言,不外以下四种说法。一、十篇有录无书说(详见后文)。二、十篇草创未成说。刘知几谓司马迁作《史记》,“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  相似文献   

2.
谈“序”     
序,即序文,也叫序言,是一种文章体裁,比之如诗歌、小说一样。序是怎样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的呢?要探明缘由,恐怕还得从序字本身说起。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叙,古或假序为之。”这即是说“序”是“叙”的假借字,本字还应该是“叙”,而“序”可以当作“叙”来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用“序”,而东汉班固的《汉书·叙传》却用“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是现存最权威的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记传,其大事年代以刘氏攻沛“自立沛公”为界。自此以后所述不厌其详,而自沛公以往,太史公称作高祖“微时”或“布衣时”,其内容简略色彩神秘,竟成研究刘邦的空白。笔者细考《史记》各篇对刘邦及其相关人物的记述.并参照班固《汉书》和历代《史记》、《汉书》注解,将自己切实贴近司马迁所属的时代,初步发现微时刘邦真实的一面。同时深刻体会到处于皇权淫威下的太史公在记述当朝皇帝私情一类棘手问题时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篇传中,司马迁用饱蘸激情的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魏公子形象。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5.
《报任少卿书》释义补正易健贤司马迁留给后世的自传体文章,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两篇。一篇是列于《史记》全书之后的《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序》),另一篇是载于《汉书·司马迁传》中他写给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书信。《汉书·司马迁传》其实是这两篇文字的拼接组合,...  相似文献   

6.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天子游猎赋》 ,《史记》、《汉书》本传连为一篇 ,但从时间来看 ,《子虚赋》本作于梁孝王时 ,而后者则作于武帝建元三年或稍后 ,参《史记》、《汉书》本传及《汉书·东方朔传》。《史记》、《汉书》本传将二赋连为一篇 ,盖主要是从二赋内容及形式的连贯来考虑的 ,而本传所谓的“赋奏 ,天子以为郎” ,则单指奏《天子游猎赋》 ,非指二赋同时奏上。又 ,《子虚赋》开头“而无是公在焉”一句 ,亦非原有 ,而是后来加进去的。据《隋书·儒林传》及《史通·序传》称 ,相如本有《自序》之作 ,而司马迁作传盖本于其《自序》。…  相似文献   

7.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8.
《论语·乡党篇》:“寝不尸,居不容”。《经典释文》曰:“居不客,苦百反,本或作容,羊凶反,唐石经亦作客”。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据此将“容”改为“客”。余案:此句“容”为“颂”的假借字。《说文》:“颂,貌也”,“容,盛也”。《汉书·儒林传》:“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领”,颜师古注曰:“颂读与容同”。《史记·儒林传》作“容”。《汉书》用本字,《史记》用假借字。《论语》在记述朝聘祭祀时,都言容仪之盛,而在记述平常家居时,则说“申申如也”(安祥舒适貌),“夭夭如也”(体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货殖传》作了比较分析,指出把班固的《货殖传》说成是“剽窃”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认为司马迁是以人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为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出发点,而从历史的、现实的关系中寻找“通古今之变”的归缩。班固是以“贵谊而贱利”作为出发点和归缩。《货殖列传》是一篇经济名著。《货殖传》是一篇“安贫乐道”的教材。作者认为,班《传》符合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需要;但如果循着史迁的理论走去,中国古代经济史将不是长期停滞的历史。本文还列举大量史料说明《史记·货殖列传》并非司马迁原题。“货殖”一词是班固强加给《史记》的。  相似文献   

10.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11.
一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 永平十七年,……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 《后汉书·蔡邕传》: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汉记》卷十四: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通·探赜篇》: 迁之纰缪,其流甚多,……遭彼腐刑,怨刺孝武。 以上诸说,词异而意近,概言之,诸著者因太史公由李陵事而下蚕室,遂误以为太史公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旨在非贬孝武。当然,前贤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对以上说法加以辨证,说明太史公是承其父淡临终之命而著《史记》的,亦即太史公著《史记》在前,而因李陵受刑,实乃远在其操笔撰史多年之后。至于《史记》是否“贬损当世”、“怨刺孝武”则皆以“良史实录”、“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而昭法式”的纯史观点加以诠释,而不再作深入的研读。于是师师相传,至于今日。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以他的如椽的大笔写成的《史记》里,有一篇著名的《陈涉世家》。司马迁写《陈涉世家》这件事,在历史上遭到过不少责难。汉朝的班彪就曾经批评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细意委曲,条例不经”(《后汉书·班彪传》)。唐代的刘知几也曾悻悻然地质问:“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行年,如他的生年和卒年,他所享的年寿,他所从事的重要活动的具体时间,现在都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说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既未明言司马迁的生年(当然不可能言其卒年),《汉书·司马迁传》中亦未对此作明确交代...  相似文献   

15.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究竟死于哪一年,《汉书·司马迁传》没有记载,后人或曰“绝不可考”(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或曰“大约在公元前八十六年以前”(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其实司马迁之死,以及如何而死,并非不可确知.司马迁因李陵案惨受腐刑之后,虽为中书今,可谓“尊宠任职”,但是由于和宦者同官,也就仍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其时司马迁悲愤  相似文献   

17.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作品,冠于《史记》之首。古往今来,大凡著作家著书立说,无不重视开卷之作,大著作家司马迁当然亦不会例外。我们看《太史公自序》,作者三次谈到了《史记》的开卷问题,而《五帝本纪·后记》 (注),用了“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个字,采概括本篇的宗旨。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五帝本纪》,确是一篇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历来,《史记》的研究者们曾经对本篇著力加以研究,提出过许多见  相似文献   

18.
《汉书》是《史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开创范例的重要史学著作。它倾注了班氏一门父子、兄妹 ,两代三人的毕生心血。班门世居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据《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 ,班彪 ,字叔皮。他的祖父班况是西汉成帝时的越骑校尉 ,其父班稚 ,为哀帝朝广平太守。班彪 2 0岁时 ,遇“更始之乱”,为避难投靠拥兵天水的隗嚣。刘秀建立东汉以后 ,班彪曾劝隗嚣弃暗投明 ,归顺光武帝 ,但隗嚣始终执迷不悟。班彪恐祸及身家 ,又投奔河西大将军窦融麾下 ,做了从事。窦融非常看重他的才学 ,以师友之礼待他。班彪与窦融经常讨论天下大事 ,并为其起…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根据文献记载,秦汉以前便有古代越人的分布。《荀子·荣辱篇》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同书《儒效篇》又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可见古越人这一族系的存在,在荀子以前就是很明确的。至于“雅”,就是“夏”,亦即中夏。古“越”,“粤”二字相通,《史记》的《南越传》、《东越传》,《汉书》即写作《南粤传》、《闽粤传》。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刘彻是汉代在位时间最长(前140~87年)、最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封建帝王之一。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纭。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 否定。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虽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但在《史记》其他有关各篇中对武帝的所作所为则是完全否定的。《封禅书》中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披露了汉武帝大量的迷信鬼神的举动。《匈奴列传》中说:“今帝即位,……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后来是由于武帝“择任将相”不当,才导至与匈奴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