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推广中心)成立于1963年,为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所,是专门从事农业科研及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的事业单位,担负着全市种植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现设水稻研究推广室、旱粮作物研究推广室、经济作物研究推广室、马铃薯组培中心、太安山区农业技术示范场、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办公室等7个部门。现有职工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人,高职11人(其中正高1人),中职8人,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11人,专科5人,获省政府津贴1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人,市管专家1人,市科技奖  相似文献   

2.
谈到杂交水稻,人们自然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袁隆平的弟子、今年只有43岁的黄培劲先生,同样在杂交水稻的制种和推广领域有着22年不寻常的经历。1992年,黄培劲发明的“杂交水稻制种超高产的方法”为推广袁隆平院士等专家发明的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2000年,黄培劲又发明了主要解决超级稻制种中高产技术问题的“杂交水稻制种方法”,并正在为我国超级稻推广发挥着关键作用。黄培劲发明的制种方法专利无形资产评估达1.17亿元,并分别于2004、2005、2006年获得专利质押贷款3000万元、6000万元、5500万元,使黄培劲经营的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黄培劲,于1995年提出了制定《种子法》议案,于2001年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议案,又于2005年提出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议案。从杂交水稻制种一线走出来的黄培劲,在以推广杂交水稻为己任的同时,心里装的却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3.
1999年,我国农技推广将围绕抓好“主要作物、重大技术”开展工作,突出粮食生产,抓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推广的10项重大农业技术是:(1)水稻抛秧技术;(2)水稻旱育稀植技术;(3)  相似文献   

4.
黄良彬 《内江科技》1998,19(5):17-18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中间试验,是实施“种子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自八十年代以来,对六大农作物水稻、玉米、红苕、棉花、油菜除每年承担省区试外,还由市种子管理站组织了全市新品种区域试验,是全省各地、市、州组织区试作物最多的单位之一。通过区试,各大作物示范、推广了一批已审定的新品种,普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水稻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稻区。主要对杂交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泰和县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开展杂交优势的利用,大力引进水稻、牛、猪、泰和乌鸡等主要农畜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组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泰和县水稻自70年代后期逐步迈进杂交优势利用阶段,1995年又跨进由三系杂交水稻向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历程。近4年来,该县两系杂  相似文献   

7.
水稻倒伏是近年来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尤其为增产增加氨肥的用量,水稻产量呈逐年提高之势,但是因为忽视钾肥的使用或者用量不当,便产生了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结合有关技术,开展系统水稻倒伏研究实验和推广、示范,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8.
《云南科技管理》2011,24(4):80-80
<正>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0月,1998年加挂西双版纳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牌子,隶属于西双版纳州农业局,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是进行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农业成果转化、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社会公益型农业科技推广单位;2009年加挂国家大麻试验站及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3块牌子。内设有办公室、水稻技术研究推广室、园  相似文献   

9.
冬梅 《科技广场》2002,(12):14-15
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目前江西省规模最大、设施比较完备的设区市级农科所。现有土地面积434.99亩,其中耕地224.65亩;职工人数为179人,其中科技人员有90人。设有稻作、经作、植保、蔬菜、土化、情报资料、科技开发等研究室。主要承担国家、省、市农业科研任务,主攻水稻、烟草、油料等大宗农作物及名特优作物的育种、栽培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1993年5月,赣州农科所在海南建立了育种基地,为水稻、蔬菜等作物的研究和加代繁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育种基础。建所以来,该所先…  相似文献   

10.
颜龙安院士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院士在40多年科研生涯中长期从事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为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杂交水稻专家。  相似文献   

11.
专家档案郑家奎1961年2月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导师。农业部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第三届全国  相似文献   

12.
一、对我国农业科研现状的认识我国农业科研,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与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湖南的水稻生产,就与几次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密切相关。1949~1966年,主要由于双季稻品种的应用,水稻总产由56亿公斤增至113亿公斤;1966至1973年,矮杆品种的推广,总产一跃为154亿公斤;1973至1979年间,主要由于杂交水稻的生产应用,水稻总产跨过200亿公斤大关;农村改革仅四年,1983年湖南水稻总产达246亿公斤。1984年湖南水稻生产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晚稻总产、单产超早稻,得益于杂交稻面积超过晚稻播种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河海大学以李寿声、彭世彰为代表的一批灌溉科技工作者就立足农业生产实际,瞄准学科前沿,与生产单位一起历程经8年的潜心攻关,终于研究成功"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从理论上打破了我国水稻灌溉制度的千年传统,而且为农业节水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国际灌溉学术界为中国赢得了广泛声誉,这都为水稻节水灌溉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阜新地区的推广试验。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垦区推广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截至目前,已经历了小棚育苗、中棚育苗、大棚育苗、平地育苗、高台育苗、两段式育苗、稀植、超稀植、抛秧、钵体摆栽等阶段。旱育稀植是寒地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为寒地水稻生产和产量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巨大效益与深远影响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到1973年“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历时十年。1974年进行优势鉴定,1975年多点示范,1976年全面推广。在全国大推广五年后的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并列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6.
钱复光是农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走出校门由苏南到苏北,就投入了“旱改水”的大潮,从此,他与稻米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4月,他从市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的岗位上退休后,就被市农机局聘为推广水稻机插秧的技术顾问,接着,又被原单位为开发有机米而创办的神农米业公司聘为技术顾问。由此,他又继续奔走在田埂上,置身于稻丛中,为“淮米”的晶莹奉献着余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介绍了江西省水稻秸秆资源概况,分析了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水稻秸秆还田的理化、生态及社会等综合效益,综述了江西省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的几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稻。推广早优5号、中优早81、嘉育948等80多个新品种。南方重点抓优质早熟,重点推广米质优于汕优63的晚稻品种。北方稻区重点推广优质粳稻品种,力争优质水稻占全国水稻面积的40%以上。小麦。推广豫麦3447,皖麦38、济南17等72个新品种,以优质、抗逆的中筋麦为主,发展专用麦生产。玉米。推广农大108、中原单32、高油115等71个新品种,重点是高产优质蛋白新品种,兼顾高油、高淀粉以及甜、糯等特种玉米。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育种领域一路走来的许雷,辛苦奔波,潜心钻研,在此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66年许雷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1967年至1985年,许雷先后在乡(公社)农科站、县五七农业大学、县农业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许雷利用所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去研究水稻新品种,人们称他是“业余歌手”。1985年,许雷被调到国家科研机构--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专门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人们又称他是“专业歌手”。1995年,他放下“金饭碗”走出国家科研机构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为已任,旨在不断提高辽宁、华北及西北稻区水稻产量,其目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布劳格的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开始部分出口。1966年,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到1980年,印度粮食总产量增加2倍,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20世纪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在某些国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辅助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