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年来,人的主体性问题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教育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受教育者不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在教育目的中也具有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体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受教育者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达到自我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中的主体性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它需要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施教者、受教育者自身来共同培养与弘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应以主体性理论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主体性教育目标、创新主体性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主体意识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教育活动而言,一般是指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对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寿萌吉 《文教资料》2009,(34):216-217
主体性教育旨在通过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适应该体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重在思想意识培养的引导,转变工作的指导思想,充分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主体性模式,应以民主平等的主体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更要尊重、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鲜明特点。围绕主体性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确立相应的教学原则,构建相应的教学操作系统,提高教师的素质,大胆反思教育改革实践,还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即教育对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高高在上,受教育者只能简单地接受各种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观念,他们只能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教育者和各种外部影响。既是主体,教育者必然追求和关注自己应该如何教、教什么,而这样一来,势必难以走近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感受受教育者的困惑和群体特点,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潘礼琴 《文教资料》2005,(26):51-52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且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充分的主体性”基础上,人的主体性指向个人作为主体存在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激发个人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即一个具有主体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遵循以“主体性”为核心的自由教育原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需求的满足,自我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并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主体性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教育、高校主体性教学、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交往、高校主体性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系统地论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0世纪中期以来,主体性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为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主体性教育的提出、涵义、意义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主体性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客观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原则。1.坚持主体性原则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道德注重的是觉悟,强调的是自律,道德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方正泉 《江苏高教》2014,(2):145-146
主体性教育理论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依据实践塑造和构建学生主体性;其次,作为保障倡导者和扶持者角色的教师要确立教师主体性;第三,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式主体性教育理念,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协同交互,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钮克芳 《考试周刊》2008,(52):13-14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曹霞 《教书育人》2006,(10):27-2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日益得到重视。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主体教育的观念、思想,并在90年代初开始,北京、河南安阳、天津、湖北荆门、深圳、湖南长沙等地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改革研究。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20.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