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一词多义对英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难记又不知如何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可以解释一词多义。本文根据家族相似性理论,用隐喻和转喻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出多义词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事英语中的多义词,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海事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机制展开分析和阐释,得出结论:海事英语的一次多义现象是有充分的认知理据的,通过人的认知模式来学习多义词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形象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认知结构影响着语言的变化。作为重要的认知模式之一,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词汇的意义,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将以"deep"一词为例从隐喻视角下解读一词多义现象,比较英汉中该词一词多义的异同,揭示出该词的语义隐喻在英汉中具有共性,但在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的影响下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不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格。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经验利用已知事物去理解未知、抽象的事物的一种过程。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就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作为认知语言学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多义词"press"的词义扩展过程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强的理据性。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对多义词的教和学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体验哲学强调体验对语言和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意象图式就是一种基于人类空间体验的认知结构。它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可以随着人们注意焦点的变化而发生转换,也能够通过隐喻投射从具体的物理或空间域向抽象的概念域投射。意象图式的转换及其隐喻投射为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它为词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突破口和视角。教师应该首先重视词汇基本意义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掌握一词多义,培养学生建构隐喻联想模式,并注意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导入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一词多义表现出原型性结构、家族相似性、范畴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在多义词语义范畴中,原型常见于分裂,产生次原型.利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以原型理论为指导的英语多义词教学可以一改以往机械枯燥的词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ひく"作为一个多义动词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全面掌握多项语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ひく"的多项语义,构建语义网络结构,可以使我们对"ひく"的理解更加简单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原型理论、隐喻与换喻等,对英语中多义词的内部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并较为深刻地理解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适应了语言经济性的原则。本文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理,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型性特征,以及在词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认知角度了解多义现象,可以更好的促使学习者了解各义项之间的内部机制,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量,词汇理解以及表达的多样性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分类、理解方式、产生原因及应用加以简要地综述说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并非修辞手法,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将抽象、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的过程。概念隐喻可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转喻一般为整体—部分关系。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两步: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判断,其产生原因包括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后来引申为这种植物的味道,再引申表示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与"苦"的味道具有认知上的同构原理:带有刺激性,让人不舒服。"苦"由具体的意义引申出抽象的意义。人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带来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苦"的隐喻由味道域映射到心理感觉域,体现了人类从身体经验出发来体认世界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山西临县方言名词性詈辞进行分析,认为本方言的詈辞运用了隐喻认知模式,体现了“人是万物”的认知理念,存在“动物隐喻类、物品隐喻类、人格隐喻类、鬼神隐喻类”等一系列具有强烈隐喻色彩的詈辞,也运用了转喻认知模式,拥有丰富的转喻类詈辞。其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临县方言詈辞进行分析,揭示了临县方言詈辞蕴涵的事物评价的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一词多义成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常态。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义项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彼此相连的语义网络,网络内的各意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本文以英语词汇为模板,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分析多义词现象与隐喻机制之间的生成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多义词习得的认知模式和习得策略,为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值得关注与探讨.该文从认知视角对一则多模态隐喻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个案分析,旨在聚焦多模态隐喻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介绍和界定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构建是在两个互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图像与文本的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合成.从认知角度分析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有助于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本质以及其实现审美和劝说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通过对隐喻的研究,语言学家确定了它对语言的阐释功能。隐喻的这种认知本质对词汇的歧义、一词多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有充分的阐释力。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把隐喻的这种概念应用到外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中去。通过理论上的推理和实验检验,隐喻教学法对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习得词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认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就目前开展的多项研究而言,汉语语义系统仍存在薄弱环节,扩展及延伸其内部词汇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该项领域各界人士的共识。一词多义的开创者布雷阿尔主张从历时角度解释多义词的形成及现象,随着新兴学科认知语言学的产生,相继出现了通过语义学的语义理论及圆形范畴等理论对这一研究现象的解释。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以具体汉语多义词为例,总结汉语一词多义以往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汉语多义词框架语义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框架语义视角下对汉语多义词成因及现象的解释,希望以此为汉语多义词深层语义分析研究提供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