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高校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公民法治教育与德育的重任。为更有效地提高高校法治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正视两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相同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的互补性、表现形式与实现途径的多样性是高校法治教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主要表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大学生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 ,使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支持系统乏力和效力欠佳的困境。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 ,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教训,合理定位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理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将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定位于培养和塑造合格的公民,倡导、普及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容,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路径依赖理论剖析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发展,分析其避免强制性道德灌输的出发点、注重全方位德育资源整合的表现形式和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自我增强机制。解读突出个体主体性的公民教育路径和以信仰教育强化德育路径依赖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改革和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2010年15~16期刊发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檀传宝的《以专业的德育提升生活的品质——当前中国德育改革应该直面的十大课题》一文,文章提出的十大课题是:一、德育改革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全部转型  相似文献   

8.
总结我国德育的经验教训,合理定位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理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理想化和空泛化,切实加强德育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应将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模式定位于培养和塑造合格的公民,倡导、普及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意识的内容,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学生道德现状和高校德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德育困境的症结在于目前高校德育停留在道德认知教育阶段,不能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道德情感,并提出高校德育的出路是从道德认知教育转变为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