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前华 《职教通讯》2017,(23):16-18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问题,依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等系列课题,以通信类专业群为试点,与中兴通讯等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文化融合、学生全程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制定优化运行、管理及保障机制等。该模式实现了"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双主线培养、创新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有着共同的利益关联,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深度融合的路径。通过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创办的中兴通讯3G学院的实践,对"校企合建利益共同体,共育高质量高职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通过多年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4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5+0.5柔性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企深层次合作,通过完成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和工作室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做合一平台,教师通过技术服务,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实现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相似文献   

4.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通过产业学院的演进和发展,以遵循"以生为本、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理念,创新"1+1+N"多元参与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需求对接、技术共享、信息互通、过程共管、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民主集中管理新模式.与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导、军企合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基于FANUC产业学院建设培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形成"政军行企校"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由之路。长春光华学院信息类专业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践行了校企产学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理念,创新了"2.5+0.5+1.0"及"3+1"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元四共五平台"工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以及合作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率先将企业"5R"模式引入了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工程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协会的特点、资源及服务整个产业链的模式,对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互动、快速融入企业等方面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契机.文章基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与通信行业协会的合作实践,分析了行业协会的特点,并对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的互动与合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改革的主导思路,校企共建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产学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以"同桌的你"学生装研发中心为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人财物和管理、技术等办学资源,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在"企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尤其是与上市通鼎互联股份有限公司的积极合作,使"企业学院"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渐成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搭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学校主体"三元"互动,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两会"为支撑的高职"三元两会"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常德市东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长期深度合作,形成独特的校企合作"东亚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承担教学任务,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年招生规模在100人以下时采用小规模"东亚1+1.5+0.5"模式,年招生规模在100人以上时采用大规模"东亚1+1+0.5+0.5"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