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欢 《大观周刊》2012,(8):51-51
公文是一种文书形式,是一种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每个单位都有公文,它是各单位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否对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不仅体现着各单位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各单位管理职能的实现,同时还关系到单位良好对外形象的树立,因此,做好企业公文管理的规范化尤其重要,本文简要从公文管理的必要性、易发生的问题及原因,谈谈规范企业公文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是中央军委针对军队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发布的行为规则,对我军机关公文处理的原则和要求、公文的种类和格式、行文规则、公文办理、公文立卷归档和管理等方面做了规范,深化了军队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丰富了军队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时代内涵,对于加强军队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公文处理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函"无"函",是事实,却让人困惑.笔者原以为:与"函的形式"行文方向一致、且内容相符的文种只有一个,那就是"函".原来在国务院这儿,"函的形式"和"函"的文种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压根就是两回事."函的形式"是指公文格式中区别于"文件格式"的"信函格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函的形式"?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即使是请求对方批准或答复审批事项,都必须坚持用"函的形式":上级领导机关在答复下级机关的请求事项时,可以用"函的形式",也可以用"文件格式".从国务院现行的公文处理惯例看,可以用"函的形式"的文种主要有三类:"批复"大多要用"函的形式":部分"命令"要用"函的形式":部分"通知"可以用"函的形式".从公文处理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角度看,"函"的文种与"函的形式"应该统一,"国函"无"函"的局面应该改变.名实应相符,"国函"应有"函";规范统一,是公文处理的灵魂:将惯例上升为制度或规范,是公文处理主管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新发布、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公文处理办法>),对于保障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求实、高效、创新的公文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5.
公文是管理的主要工具,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公文处理工作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国务院和重庆市等省级政府及其办公厅发文字号实际使用考察,论析发文字号要素组成规定的缺失,再次呼吁将发文字号实际执行的要素,不再合称为机关代字,而单独称"发文形式",并规定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发文形式、年度、发文顺序号组成。科学化、制度化的党政公文发文形式,将力促发文字号规范化,更能推进公文处理工作"三化"。本文改进了两套发文形式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出发,通过对选定期限内《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意见的统计,分析意见的使用频率、发文机关、发文形式、文种名称前缀修饰词、正文内容层次五个方面的情况,呈现当前最高行政机关意见使用的生态,对部分处理方式提出商榷,引导和推动对意见处理规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詹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34-34,35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处理公务、管理事务的一种书面文字工具。公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行文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但不少单位和部门的办文人员由于不通晓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等规定,撰写公文时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文不规范、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公正性。下面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些浅析以引起注意。 1、上行文没有签发人。新《办法》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这样,一来主要领导可以对文稿进行最后的校准把关;二来…  相似文献   

8.
公文发文字号统一标注是推进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的一个有效措施。应当坚持依照有关规定统一标注、由办公厅(室)统一编排的原则,注意统编与单列、完整与省略、成说与自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兰台内外》2003,(6):13-1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电子公文的归档管理,有效维护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电子公文,是指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配置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处理后形成的具有规范格式的公文的电子数据。  相似文献   

10.
叶建英 《浙江档案》2003,(12):27-28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政机关先后多次发布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文处理规范及格式作出了各自的规定。高等院校作为国家重要的事业单位,其公文处理的格式与规范一般参照国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性文件的基本精神。就目前而言,高等院校党政部门的公文处理规范性文件无论从文字表达还是内容实质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弊端随之而产生。笔者拟对高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与格式进行分析,并求教于各位同行。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及格式的主要差异我国现行党政机关的公文处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规范与格式。党的机关是根据1996年中…  相似文献   

11.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实施,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文秘工作者对联合行文的规范要求还有些困惑.文章对联合行文的发文主体、发文机关标志、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以及归档等常见病误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文作为通用办事工具,应有统一格式标准,以便于人们对之的识别、处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使作为行政机关的质检总局不宜发布直接规范党的公文格式标准,而应发布面向社会各种组织其中包括党组织的通用公文格式标准.大多数企事业组织党政行文,过去分别按国家党和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办理,将现《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改称通用公文格式标准,不仅可使该标准运行更名正言顺,而且,促进全国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发文字号要素组成规定和实际使用的分析 ,发现发文字号中隐藏有另一要素 ,应升级独立为发文字号的一个组成要素———公文属性词 ,为党政公文处理“三化”更好地实现 ,呼吁将其法定化、规范化 ,并设计了两套公文属性词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12年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条例》第一次统一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规范标准,具有首创性特点;《条例》减少了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简化了"会议纪要"的文种名称、精简了公文处理程序,体现出鲜明的简约性特点;《条例》对公文的格式要素进行了调整、规范公文格式要素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了行文规则、强调和重视公文拟制三个环节的程序规范,体现出鲜明的规范性特点;《条例》取消了公文主题词标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文本要素分析及其格式规范构建是各类文体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本文针对公文理论此方面研究滞后及其造成的公文处理、教学实践中诸多难题,紧紧抓住公文正文这个关键,在揭示公文文体的本质特性主要为意志心理的反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以"主旨、依据、分旨"三大要素为核心概念,以"公文正文格式规范"为归宿的公文文本要素与格式理论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不仅针对档案的立档流程而言,而且涉及档案归档材料本身的规范,尤其是公文的规范情况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档案的质量。在严把入档关口的同时,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前期环节中去,积极推进公文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公文程式也称公文格式,是公文内容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和文面各种要素的布局。程式的有无,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征;格式的严格、规范与否是公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王悦 《兰台内外》2010,(4):21-21
档案资料来源于公文,公文是档案的前身,规范公文处理,对于保证档案质量,实现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没有履行签发手续,导致发送至公文处理系统后,出现乱码,有的单位领导因退休或工作调整已调离,此项工作补救较为困难。二是行文不符合规范要求。有些单位的公文文种使用不当,行文关系表述不准确,机关公文用字不规范。  相似文献   

19.
电子办公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到取代传统办公,关键在于其生成的电子公文是否与纸质红头文件具有同等的行政效力.我国电子公文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行政效力,而实质上只是纸质公文的电子数据.本文通过电子公文生效要件与缺失原因分析,从制定<电子公文处理规范>以完善电子公文所需的配套行政规范、规范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软件需求两大方面提出保障电子公文行政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求实、精简、高效--提高公文处理水平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公文处理办法”将“求实、精简、高效”作为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贯穿始终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 ,提高公文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