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说的“我”,千万不要误解,以为是我毛氏本人。这里的“我”取的是广义,即“我们中国人”之谓也。将中国诗人定为天下第一、举世无双的“写春妙手”,绝无“大国沙文主义”的意思,无非是说中国的农业文明史过于悠久,农业活动、农业情愫与季节(尤其是春季)的缘分超乎寻常的浓重。作为文人,写春也就写得动情,写得认真,写得精妙。于是,在文化上中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写春大国”。  相似文献   

2.
《中华现代教育》2007,(4):62-62
寓言一:绿洲里的老先生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  相似文献   

3.
快期中考试了,我和备课组长一起研究考试命题。在讨论一道题的答案时,我俩发生了争执———“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里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我认为应该是借喻,因为前面已经说杨二嫂瘦骨伶仃像圆规,这里便只用喻体“圆规”来指代杨二嫂。可是,备课组长却说是借代。争论了很久,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本来,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尊重老教师,尤其是自己的指导老师。可是我这个人从来就认真,也很天真,总觉得即使我的答案不对,与老师争论也属于“学术问题”,与“礼貌”无关。然而这位老教师恰恰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不…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对礼貌的概念与中国的有所不同。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请(please)”、“对不起(excuse me)”和“谢谢(thank you)”的用法。我注意到,在大多数场合,中国人和我们一样常常用“请”这个字,但在某些场合你们又不用。比如,中国教师在他们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很少说“请坐”,中国的交警在他们值勤时也不太习惯用“请(please)”、“对不起(excuse me)”和“谢谢(thank you)”这些话语。在餐桌上,我们说“请把盐递给我”,而不是自己伸手去拿。假如你们去美国,那么,当情况需要时可别忘了说“请”。  相似文献   

5.
名人批判     
名人批判●周洪说“我也是普通读者”的人,多半是审稿的。说“我也是普通观众”的人,多半是审片的。说“我也是普通消费者”的人多半是特殊消费者或者不是消费者。说“我也当过学生”的人一定在教育学生。说“我也吃过苦”的人,一定在享福。说“其实我也是群众”的人多...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时候,我常听周围人说在美国学习比在中国容易得多,但真正怎么个容易法谁也说不清楚.就只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我自己到了美利坚后才知道,其实,在这里学习并没有比中国容易多少,只不过放的假稍多一些而已,学生自己休闲的时间多一些而已。  相似文献   

7.
倔强的种子     
秋风把一粒流浪的种子带到了一片板结的泥土上。蚯蚓从地下探出头来,微笑着说:“小兄弟,快到冬天了,你怎么跑到这里来?”种子奶声奶气地说:“我迷路了,回不了家啦。”蚯蚓见种子孤苦伶仃,便安慰说:“别着急,我来帮你。”说着,就替种子打个洞,让种子钻进去,又鼓励说:“这里条件差,尤其冬天挺难过,泥土被窝也没有别的地方暖和,忍着点儿吧,将来一定会好的。”种子倔强地说:“不要紧的。既然来了,无论怎么艰苦,我也要生存下去。放心吧,蚯蚓大哥!”  相似文献   

8.
资讯·声音     
别拿青春赌明天星期日下午,我不由自主地转悠到“福彩”站前,聚在这里大多是买“票”的。在这群跃跃欲试、满含希冀目光的人群中,尤其引我注意的是3位穿校服的中学生,正在研究奖号排序。栗色头发的瘦高个子说:“告诉你俩抓这个玩意乱蒙等于瞎猫碰死耗子,我叔叔说摸彩票得研究‘概率’或‘走势图’来选择号码,摸着规律才有望中大奖。”正说着,叼着烟卷的平头小个子“机敏”地说:“不好,你们快看,那不是咱们班主任吗?”几个人迅速掉身溜进人群中……成为百万富翁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和期盼的,其中还有正在求学的中学生,这使我想到了…  相似文献   

9.
在这里,我要谈谈人文教育。就算是赶个时髦,我也得谈一谈。当然,由于我的身上没有怀揣着闪光的教育真理,所以,我谈的东西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诚然,多数教育者都认为人文教育是重要的。许多人一开口,就能总结出几条“目的”或“意义”。但是,我一直以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文人。我这里说的“文人”,是中国和西方人文传统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其内涵包括对社会文化、价值、道义和良知具有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不是《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的意思:“指会做文章的读书人”。“文人”的内涵在当代的枯萎…  相似文献   

10.
付洁 《神州学人》2007,(5):30-30
在国内的时候,总觉得瑞典这种“偏远”的弹丸小国是很难和中国扯上关系的。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中国元素”在这里也很多。且不说逛街的时候从衣服到玩具,满眼都是“MADEINCHINA”,就连在外国人眼里拗口的汉语似乎也无处不在。在这里最开始接触到汉语,是因为先生的姐姐介绍我到斯德哥尔摩的一家中文学校当老师。这虽然是间只有300多个学生的小学校,但却是瑞典最大的中文学校。每个周末上课的时候,学生加上家长,人头攒动,很是热闹。中国人讲中文是顺理成章,可是随着我自己的硕士课程的开始、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我突然发现虽然远离中国,但是"会"说汉语的外国人却不少。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到潜江中学去听课,高一的几个学生围住我,就《胡同文化》一课提出了3个疑点,我的回答不能令学生满意,特就教于汪曾祺先生。第一个疑点:学生说,写胡同居民安土重迁那个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他们说,一个人只有一辈子,哪有几辈子的我说,这里说“几辈子”读者一下子就能想到是连同这个人的儿孙们。语言是传达意思的,只要读者明确是什么意思也就够了。学生说,不用“几辈子”用“几辈人”不是更明确吗用“几辈子”还容易使人联想到“人死后又托生”这样的迷信说…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流中常会有交际的一方或双方错认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而产生了文化信息的误解。这里我要比较中西方恭维语及应答的差异。中国文化一向以谦虚为美德,所以一个人得到赞扬时常说:“不,不,我还差得很远”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而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总是把别人的赞扬视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以“ 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作为答谢语。因此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说“我还有许多缺点,做得还不够,希望多多帮助”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时常常感到英美…  相似文献   

13.
“什么 ?”我跟老菲芘说。她跟我说了些什么,可我没听清楚。   “你连一样东西都想不出来。”   “嗯,我想得出来。嗯,我想得出来。”   “呃,那你说出来。”   “我喜欢艾里,”我说,“我也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事。跟你一起坐在这儿,聊聊天,想着一些玩艺儿──”“艾里已经死啦──你老这么说的 !要是一个人死了,进了天堂,那就很难说──”“我知道他已经死啦 !你以为我连这个也不知道 ?可我依旧可以喜欢他,对不对 ?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死了,你就从此不再喜欢他,老天爷──尤其是那人比你认识的那些活人要好一千倍。”   …  相似文献   

14.
一说到“语文”,不少人往往只想到“文”,而忘记了“语” (说 ),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说”。在语文教学上,长期以来往往重写而轻说。好像“说”仅仅是教师的事,即使学生“说”,也只是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这当然太狭隘了。其实,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认真而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是语文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社会生活顺利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说”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我这里的“说”是指教师要在课内外,通过多…  相似文献   

15.
德国打工记     
沈浩 《成长》2006,(6):47-47
我所在的城市是斯图加特。斯图加特对中国留学生的意义就像是延安之于中国革命一样,这里是打工者的天堂.因为这里不光是奔驰和保时捷的总部,也不光是有博世等大公司的巨大厂房,更关键的是这里有数以干记的中小企业。而德国人的习惯是到了七八月份就开始带薪休假了,这时就需要大量的临时工来代替.并且德国人有聘请学生的传统。所以到了暑假中国留学生就会从德国的各地涌向斯图,尤其以东德为甚。有一个小插曲足以证明我说的确是实情:我一个同学在东德的凯美尼茨找了个女朋友,问他怎么认识的,他说他女朋友刚来凯美尼茨的时候,中国学生都去斯图加特打工了,整个大学里就只剩下两个人,他去帮她报名注册找房子就这么好上了。  相似文献   

16.
胡秀灵 《现代语文》2006,(10):24-2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中,鲁迅先生义正词严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热情赞颂了“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那么,这里“舍身求法的人”应指哪些人?课注释没有涉及。而“教参”则认为:“舍身求法的人”是指历经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并且几年来一直沿用此说。我认为这种理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轻松驿站     
《职业技术》2005,(6):57-57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又来了一个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一切……”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你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关耳)【职场寓言】【人生故事】【博你一笑】狐狸与山羊一只狐狸不慎掉进井里。口渴的山羊路过井边,狐狸眼珠一转不…  相似文献   

18.
另类的鲁迅     
吴志翔 《学习之友》2006,(10):56-57
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我知道他有着一颗敏感却又坚实的心,一个注定要经受痛苦的灵魂,读得多了,也会感到这个老头儿的亲切:并且觉得他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与很多中国人相比,他太不一样了,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19.
盘点“炫”     
韩志湘 《现代语文》2006,(8):110-110
可以说,近二十年关于“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词汇的更替,如同电脑升级、手机换代一样,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当你还在以为自己是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人,整天念叨“酷”“秀”等词时,其实你已经“out”了。时下最“in”的词,是“炫”。(说到这里,我也有点心虚,说不定我已经“out”了。好在我是在对“炫”进行总结,奇怪它为什么没有向其他词那样生命短暂,还没有“out”。)  相似文献   

20.
2008,北京,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渐行渐远,但有关奥林匹克的一切将长久地留在我们中间。尤其是那句熟悉的口号“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早已不再是一个标语,它是包括170万志愿大军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心声,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意识提升的历史坐标。可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促使更多的中国人发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那就是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