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人”释     
《曹刽论战》中的“乡人”,课本没有加以注释,人们常常把它讲成乡亲、老乡。考之史籍,这种说法和史实不相符合。检《周礼·大司徒》篇,有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葬,五闾为党,使之相教;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这里的“比”、“闾’、“党”、“州”、“乡”都是上古居民的行政组织那么“乡人”又是什么呢?可以有二解:其一,是同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户口编制,相传出现于夏、商时期,当时是“八家为井,井三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到了周代,国都外的近郊居民,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之法编制。今人把同县人称为“乡党”,即由此而来。《论语》中有“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可见“乡党”一词,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  相似文献   

3.
一、其乡人《曹刿论战》(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乡人”,同学们喜欢把它译为“乡亲”、“老乡”,这是值得商榷的。先看“乡”。据《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州: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可见:“乡”即古代居民的行政组再看“乡人”。一般来讲,是指同“乡”的居民,即乡亲,老乡。另“乡官”,如《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郑注:“乡人,乡之大夫也。”  相似文献   

4.
“伍”是古代最小的居民组织,五家一伍,设有伍长。晁错《募民徙塞下疏》:“使五家为一伍,伍有长。”由于“伍”是最小的居民组织,所以就用“编伍”指民间。《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比“伍”大一点的居民组织是“闾”。二十五家为一闾。《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相似文献   

5.
“州”,是中国古代的民户编制。《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一百家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计二千五百家,也有一万家为州说。“州”,还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辖境大小随时代而不同。西汉三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乡人”《用间篇》:“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乡人”,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杜牧释为“敌乡国之人”,其余各家,亦均释为“乡人”或“敌国人”;解放后所出之各种注释本则一律释为“乡里的普通人”、“老百姓”或“民众”。这些解释都不确。这里的“乡人”不是“乡里的普通人”,而是春秋时期的地方官“乡大夫”的略称。《仪礼·乡饮酒礼》:“记乡朝服而谋宾介”,郑玄注:“乡、乡人,谓乡大夫也”,就是明证。乡大夫这种官,当时各国都有设置。齐国称为“乡良人”,  相似文献   

7.
木骨闾为柔然族始祖之名。《魏书·蠕蠕传》中说:“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始神元(卒于公元277年的拓跋鲜卑始祖力微的尊号)之末,掠骑有得一奴,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对于《魏书》中的这段记载,学术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或以此处之“首秃”证明柔然人为“髡头”,或以为“从其‘首秃’来看,或为东部鲜卑人,所谓‘东胡之苗裔’”,甚至还有人推测这个“木骨闾”可能为“蒙古勒”即“蒙古”的异译。  相似文献   

8.
《庄子·秋水》有著名寓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中,《勾践灭吴》一文的第四段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第五段里“乃致其众而誓之”,是这样翻译的:“于是招来大家宣誓”。两个“誓”字,一个解释为“发誓”,一个解释为“宣誓”。笔者认为,这两处解释是错误的。《勾践灭吴》中的“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一句,上文是越王勾践听从大夫文种的计策,向吴国求和;下文勾践说:“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蒙古族源之新探》.作者写道: 《历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柔然源于杂胡考》的文章,……他(指柔然)的族源,是蒙古,不是什么“杂胡”。……“源于杂胡”大有骂街之嫌,木骨闾有知,自会找著者理论。  相似文献   

11.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2.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良将,一般注本未释,或训“良”为“善”,解“良将”为“善将”、“好将领”。廉颇是赵国的好将领,固然不错,良与善也同义,然而《史记》中此“良将”则谓“大将”,非指一般“善将”。《尔雅·释诂》,“良,首也。”首有“头领”义。《广雅·释诂》:“良,长也。”长有“大”义。《国语·齐语》:“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年为乡,乡有良人。”韦昭注:“良人,乡大夫也。”乡大夫犹今之乡长、县长,是头人。故良将之“良”训“首”、训“长”,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14.
河西一地,由三大既相独立又相联系的地理单元组成,区域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其民风代有差异。以敦煌为例,唐天宝年间,河西五州尽陷吐着,只有敦煌一郡还是汉人社会。据敦煌遗书P992号《沙州百姓上回鹘天河汗书》述沙州旧事云:“沙州本是善国神乡,福德之地。天宝之年河酉五州尽陷,唯有敦煌一郡不曾破散。”已显见沙州与河西其它地方风俗的差异,所以此变文进一步说:“沙州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而凉甘诸州雉堞凋残,居民与蕃醜齐肩”,其差异不可谓不大。但到了明代,时序天旋地转,翻天覆地,明庭以嘉峪关为界,关外尽为鞠草茂地,…  相似文献   

15.
“五溪”地区在战国时期至秦代属黔中郡辖地,楚黔中郡治和泰黔中郡治均设置在境内,但郡治具体设在哪里?却一直是个谜。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大批地下文物的出土,为破这个千古之谜带来了契机。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敬请同仁回教.一、关于楚黔中郡《史记·苏秦列传》:“楚,天下之强国也……酉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医塞、邮阳,地方五千余里.”明确地指出了“黔中”为越之西部,其北紧邻“巫郡*,其东连接“洞庭”.“巫郡”,《正义》曰:悦塞州巫山县是间;“洞庭”It徐广曰:“今青草湖…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世家》所记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本于《荀子·宥坐》,而《苟子·宥坐》又采摘于《尹文子》。《尹文子》的思想“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它为了宣扬“治主之兴,必有所先诛;先诛者,非谓盗,非谓奸”,而伪托孔子,编造了这个故事。以讹传讹,遂使太史公误记了这么一笔。此事实为子虚乌有;因为它与孔子的思想相矛盾,亦与孔子的政绩和孔子的时代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教学《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这篇课文,其中有段话:“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引起了我研读《庄子》的极大兴趣和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8.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1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相似文献   

20.
《殽之战》异说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之战》末段,秦穆公引咎自责的一段话,标点解释一向颇多歧见。关键句子的意义,通常的、权威的说法是:①“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②“大夫何罪”:孟明等人有什么罪?③“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孟明的一次过失而抹杀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