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2.
程度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3.
英山话的“NP1 让 NP2 VP 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它”帮助表示使役义,没有复指的这个“它”则表示非使役义;作为语法成分,“它”有成句功能,不能替换,不能省略。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N) V得 NP 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在NP1+对+NP2+VP句中有两个位置,一个是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另一个是在谓语的前面。如果该句式的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不只出现在谓语中心词的前面,如果句子的谓语由动词充当,那么不即可以出现在介词结构的前面,也可能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不的情态特征是制约它在这类句子里的序位安排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中的否定词位于"被"字之后是一种特殊否定式"被"字句,即NP1+被(+NP2)+Neg+VP格式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产生与"被"字的虚化程度和焦点表达有关。这种句式的消亡可以归结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以及"被"字的现实标记性与否定词的非现实标记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程序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9.
由义项为"用十二属相记生年"的动词"属"所构成的句式,主要有:1."NP1([+人])+属+NP2(十二生肖名词)",此类典型、常用,可客观表示属相,说明出生年份及年龄,也是拉近交际距离的常用策略;少数情况可表示比喻,是双关句。2."NP(1[+人])+是+属+NP(2十二生肖名词)+的",多数情况表示比喻;少数情况仍表示属相,是强调句,把属相当作原因和理由来强调和突出。因此有时是歧义结构。3."NP1+是+属+NP(2非十二生肖名词)+的",是比喻。换个角度考察发现:用"属"来陈述自然属相,常用句式"NP1+属+NP2";用"属"来表示比喻,常用句式"NP1+是+属+NP2+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N_(1 )+V_1+得+N_2+VP"句式歧义是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容易引起争议。本文以对"N_(1 )+V_1+得+N_2+VP"句式的概念整合分析为基础,分析了"那孩子追得我直喘"类歧义产生的深层认知动因,从概念整合角度证明了这类歧义句存在三种解读,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类歧义现象以及更好地发挥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现象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汉语“把”字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结构,“我把你这个NP”句式只用于人物对话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中,句中不出现谓语动词,是一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句式。该句式用主语“我”来对受话人“你”进行责骂,詈词有名词性成分充当,而这种詈骂有时带有嘲讽、戏谑、亲昵的语气,成为一种特殊的称谓语。本文选取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范例,从句子结构、语义和名词性词组的构成及特点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笔者认为“我把你这个NP”句式是一个语义自足的“把”字句式,整个句子不强调动作的位置,以表达詈骂有力为目标,语气迫促,内涵深广。  相似文献   

13.
蒋树青 《现代语文》2009,(12):43-46
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就是汉语中的“V+得+NP+VP”结构。以往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分歧,本文就其中一些分歧发表了看法,从结构分析、语义阐释、变换推导、构式意义这四个方面对“V+得+NP+VP”结构重新审视、分类,并对其内在语义关系和句式变换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领属”的有关观点,对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NP在手”句式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所谓“NP在手”句式,指的是能够以自足小句的形式在复句中充当分句的“NP在手”结构。  相似文献   

15.
"都XP了,还VP呢"这一句式从语义倾向而言,表达现实与说话者预期不符,说话者对现实的不满。基于此,就"都XP了,还VP呢"这一句式,对XP是NP、VP、AP时分别进行讨论,指出进入该句式的NP、VP、AP受条件限制,必须具有发展变化的特点,具有推移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句式所表达的内容不管是以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出现,从语用层面看,都表达否定义。  相似文献   

16.
复杂动结式“NP1 VP1 得 NP2 VP2”句式中NP1为客体致使者,且VP2指向NP2的句式可分为A、B、C三类,其中C类有歧义。三类句子中VP1的语义特征和VP2、NP2的语义特点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C类句容易产生歧义。通过讨论三类句子的句法形成过程,发现表层结构相同的A、B两类句子有着不同的底层结构,而C类句式的歧义就是来自于兼有两种不同的底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关于“NP 的 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 的 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 的 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20.
“被”“把”同现句是现代汉语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种语法现象。从“被”“把”在句中的位置、主语和“把”后成分的关系、主语和“被”后成分的生命度语义特征等方面,可以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这种同现句和其他句式的转换度来看,可以发现诸多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施受关系来看,它是一种很有特点的“被”字句;从历时视角观察,它是汉语的一种传统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