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界关于古代"恨"义轻而"怨"义重,二者不是同义词的说法可商榷.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一句。对于“怨女”之“怨”的意思很多选本上并未注释,但实际上对其理解却存在争议。章太炎先生认为是“蕴积、蓄积”之义,郭在贻先生认为“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那么,哪种解释更为妥帖呢?  相似文献   

5.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6.
"自裁"本有"自我约束"之义,并非杜撰宋徽宗崇宁五年自杀的惊人史料;<声声慢>中无论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都与"终风且暴"无关;<感怀>诗"公路可怜"中的"公路"借指明诚,而非"公廨";<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的题旨是与众姊妹"惜别伤离",并无被疏之怨;把"武陵人远"理解为刘、阮天台之遇,缺乏语言前提和内涵相关;"明诚纳妾说"没有实证性的文献材料,"破译"作品只是循环论证,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7.
"蒙怨",是指学生蒙受委屈,心中怨恨没有及时得到疏解而形成不良的情绪。"蒙怨"现象一旦在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把"凵"读作qiǎn和kǎn,把"()"读为qiǎn,<汉语大词典>把"凵"读作kǎn,同时二书认"凵"为"坎"的古字,均误;"凵"、"()"的正确读音是quǎn,"凵"非"坎"的古字而无kǎn音.这两部辞书把"()"、"()"、"()"、"()"、"濈"、"()"、"霵"等七字读为ji亦误,这七个字均应读zi.  相似文献   

9.
·【爱情怨女诗简介】爱情诗:自《诗经》以来,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怨女诗:分为闺怨诗和宫怨诗,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妇女对丈夫的思念或抒写独居等内容的诗歌;宫怨诗多是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生存困境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读"是重点。只有"读",我们才能认识更多的生字,只有"读"我们才能了解更多的事物;只有"读"才能让我们体会真实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以小学语文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为例,谈一谈"读——悟——读"的三步读书法。第一步"读"每当我  相似文献   

11.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举出大量语言实例基础上,考察了"没A没B"和"无A无B"两种语型,分别在结构、语义、声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辨析,以便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和运用。两种语型都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皆可转换成"没AB""无AB"的形式,且都具开放性和能产性。"没A没B"偏向口语化,多含贬义色彩,"无A无B"偏向书面语,可表示贬义也可以含褒义色彩。"没A没B"表示斥责或抱怨时,最后一个字常为三声(上声),调值为214的较多。包含褒义或中性义时,"无A无B"中最后一个字,常为四声(去声),调值为51的较多。AB的声调大多都遵循"阴阳上去"的顺序。  相似文献   

14.
安仁方言常用的否定词有"冇"、"曼"、"不",否定名词性成分通常用"冇";否定谓词性成分通常用"曼";对主观的否定通常用"不"。同时"曼"还兼表"不"的功能,可以表示主观否定,但在用法上和"不"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16.
“大器晚成”一语为老子《道德经》所援引的古“建言”者之言。从古文章法,从“晚”与“免”、“器”与“成”、“成”与“盛”诸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大器晚成”即“大器免盛”;“建言”者的取意、老子援引的取意都是“最能盛者不盛”;不是古往今来诸多注家及今人所理解的“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等意。  相似文献   

17.
“儿”是《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一,统属着两个汉字,但许慎对其解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以“儿”与“殳”之间的语音、字形联系为出发点,全面考察其能否构成部首、作为“殳”构件时的字形演变及许慎将其作为部首的原因。分析了许慎认为从“儿”部的字“儿”和“鳧”的构成及其归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解汉字的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类聚于“衣”部的百余字。其义类及列字规律较为真切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并体现了许慎释义次字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9.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量丰富,近义词多如繁星,一字之差也会给行文带来不同的效果,正因如此才有了近义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的问题。文章结合语言材料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对"再"和"又"进行分析,准确掌握"近中之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